[摘要]锂离子电池在现代生活中无处不在,在电动汽车市场中得到普遍采用,但电动车辆应用需要恒定,可靠的电池。然而,即使在相同的循环协议(形成过程)下,电池性能的不规律性也使得锂离子电池的可用循环寿命难以预测。电池的封闭式设计使理解电池的电化学和物理特性在运行过程中如何以及为何发生变化变得异常困难。这种不完全的理解使得难以设计考虑这种性质演变的电池系统。目前理解锂离子电池变化主要集中在识别电池的单个特征并描述其在循环寿命期间如何变化的特征。这虽然可以提供电池性能演变的有用信息,但仍然难以解决电容变化的根本原因问题。此外,也无法解决与电池可靠性相关的重要问题:是否可以提前预测电池何时出现故障。
锂离子电池在现代生活中无处不在,在电动汽车市场中得到普遍采用,但电动车辆应用需要恒定,可靠的电池。然而,即使在相同的循环协议(形成过程)下,电池性能的不规律性也使得锂离子电池的可用循环寿命难以预测。电池的封闭式设计使理解电池的电化学和物理特性在运行过程中如何以及为何发生变化变得异常困难。这种不完全的理解使得难以设计考虑这种性质演变的电池系统。目前理解锂离子电池变化主要集中在识别电池的单个特征并描述其在循环寿命期间如何变化的特征。这虽然可以提供电池性能演变的有用信息,但仍然难以解决电容变化的根本原因问题。此外,也无法解决与电池可靠性相关的重要问题:是否可以提前预测电池何时出现故障。
美国普林斯顿普林斯顿大学Daniel A. Steingart教授发现在发现“形成”和“稳定状态”之间存在一个重要的时期,被称之为“磨合期”(Break-in period)。磨合期通常在电池的几个循环后形成,不同于电池在稳定状态下的表现,理解和控制磨合条件可以决定电池的未来表现。因此作者使用电化学阻抗谱(EIS)研究电化学电阻的变化,以及超声波飞行时间(ToF)分析(能够通过测量超声波通过电池的幅度和ToF的变化来探测材料性质的变化)研究电池物理特性的变化,这两种非破坏性的非侵入式技术能够实时监控电池物理特性的变化。
图1. (A)初始放电态(SoC)的电化学阻抗图,(B)放电结束态(EoD)的电化学阻抗图,(C)从同一电池同时获得的初始放电态的超声波传输信号,(D)放电结束态的超声波传播信号。
图3. RCT,ToF位移和循环SOC窗口的耦合行为。(A, B)LCO软包电池在不同截止电压之间循环的超声信号ToF位移,(C, D) 同一电池电荷转移内阻的改变。
图5.电解质润湿过程的示意图。(A)未循环的电池,(B)第30次循环的电池。在循环期间,石墨电极的膨胀取代了电池内的电解液增加内部应力,导致电解液润湿LCO正极中先前难以润湿的区域
以上实验结果表明石墨负极的膨胀会影响LCO正极电荷转移内阻的减小,为了解释这一现象,作者提出了石墨负极的膨胀促使电解液润湿LCO正极中先前难以润湿的区域。随后通过电极孔径研究表明LCO存在大量难以完全润湿的小孔,且循环后的电极表面以及LCO颗粒也未发生破裂表明电极没有新的表面积生成,也从侧面说明润湿假设的成立。最后作者认为磨合期现象反应的就是正负极之间的非化学串扰,正极和负极的性能仍然是相互依赖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