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以人民的名义为动力电池行业“纠偏”

作者: 文/易蒙 来源:动力电池网 时间:2017-05-28

[摘要]顺应时代的潮流,助推新能源汽车,让节能减排、绿色出行不再是一个理念,而是为每一个社会公民提供更合理的出行方式,这才是新能源车行业应该诠释的“人民的名义”

企业的盈利关键是管控好成本,而成本关键是提高产品品质。因此2017年是动力电池行业最为关键的一年,也是上下游厂商共同建设好供应链的重要阶段。

最近热播据《人民的名义》引发全民观剧热潮,凭借大尺度的反腐题材和老演员的演技担当,成为2017年现象级的热播剧。该剧以汉东省官场的腐败案件为主线,讲述了陆毅饰演的最高检反贪局局长侯亮平,突破重重阻碍和限制,最终扫除汉东官场腐败的故事。

电视剧中的情节往往让观众产生远离现实的观感,但是去年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却是真实的上演了一出以“人民的名义”整顿市场的行动。

2016年9月8日,财政部发布《关于地方预决算公开和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助资金专项检查的通报》,通报了新能源车“骗补”调查结果,并曝光了苏州金龙、深圳五洲龙等多家涉嫌骗取财政补贴的典型企业。

除了骗补,还有违规谋补的情况,涉及企业有87家,涉及金额达42.8亿元之多。这种利用政策漏洞,违规谋补、骗补,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在新能源领域又何尝不是一次群体的腐败事件。套用季昌明检查长的一句台词:这绝不是个案啊!而是个窝案。

整顿市场挤掉低端产能过剩的泡沫

2015年,国家和地方推出针对新能源汽车300亿元的补贴计划。政策一经推出,立即引燃新能源市场。2015年,新能源汽车年度销量达到33万辆,市场规模居全球第一。在高速增长的市场环境中,动力电池作为其核心部件,利润回报自然水涨船高。

正是由于高额的补贴力度,新能源企业对政策的依赖度也越来越高,最终导致了“骗补”事件。在3月5日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工信部部长苗圩公开表示,政府对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决心是不会改变的,对于“骗补”这种行为也是零容忍的。

补贴退坡新能源车转向市场驱动

2017年,随着补贴新政出台和推荐车型目录发布,这场历时近1年的市场整顿,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提高了标准、补上了漏洞,惩罚了一批“骗补”企业,同时对相关的涉事企业进行整顿,为新能源汽车领域市场化转型扫清了障碍。

此前,在国家补贴的诱惑之下,一大批社会资本和企业跨界进军锂电行业,地方政府出于政绩冲动,对上马项目大开绿灯。数据显示,仅2017年第一季度国内锂电行业投资金额已经超过250亿元。

然而,有些企业在技术创新和盈利能力上毫无优势,光拿补贴,不谈技术。甚至有的中小企业采取分段外包的生产方式,满足于低端产能的供应,导致了高端产能不足低端产能过剩的现象。而这种盲目的扩张,不仅拉低了整个行业的水准,也浪费了有限的社会资源。

补贴标准与电池能量密度挂钩后,那些缺乏技术底蕴,没有创新意识的电池厂家,会因产品无法达标而丧失补贴资格。同时,新能源汽车用户对电池比能量、成本、安全等性能的要求不断提升,低端市场势必进一步萎缩,这些企业将被不断削弱,甚至被市场淘汰。

与此同时,那些具备产品技术优势、产能规模优势以及市场占有率优势的企业将获得更好的成长空间。可以说,新补贴政策的适时发布,给“热过头”的市场降了降温,也让整个行业回归理性。

2017年4月12日晚间,斯太尔公告称,全资子公司江苏斯太尔与惠天然投资签订了《股权转让框架协议》,前者将向后者出售其持有的恒信融锂51%股权,至此斯太尔正式退出了锂业市场。

“随着动力电池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在优胜劣汰的市场选择下,斯太尔不会是第一家折戟锂电行业的企业,也不会是最后一家。”上海卡耐新能源电池技术研究院张海林院长表示,面对国家补贴的助推和市场选择的竞争,低端电池产能会在未来2-3年内基本淘汰。

政策推动 倒逼全产业链技术创新

新补贴政策将电池性能标准化的相关规定,为动力电池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一股政策的清流,推动着动力电池向创新、高效、规范化的方向迈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大需求层面上:

首先是下游车企的倒逼,随着补贴退坡的全面启动,至2020年,新能源汽车将面临全面市场化的竞争环境。目前,与传统燃油车相比,电动车在成本和使用性能上存在一定的差距,电动车想要进一步拓宽市场,甚至一跃成为市场主流车型,就必须在汽车成本和使用性能上超越传统汽车。

提升性价比成动力电池竞争制胜关键

作为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动力电池占新能源车整车成本的40%~60%,电池性能决定了汽车的整体性能。在市场化竞争环境中,新能源车企业对电池的采用标准也将不断提高,动力电池厂商只有不断提高电池性能,降低电池成本才能获得新能源车企的认可,收获订单。

其次是电池企业的自身需求。2017年工信部发布的3批推荐目录的车型中,新车型比例得到大幅提升,而新的车型势必需要适配新的电池,此举对动力电池企业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生产能量密度高的电池,能有效缓解了新能源车补贴下降的成本压力;以新能源客车为例,电池能量密度高于115Wh/kg就可以拿到1.2倍的补贴标准。为了拿到更高的补贴额度,各大动力电池企业也将加大对电池的研发和投入,此举有效促进了动力电池市场的创新活力。

最后是上游材料涨价的压力。目前,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虽然趋于平稳,但少数进口材料例如钴,受限于出口国政治局势的混乱,目前仍呈现上涨趋势。相比于2016年,原材料价格大幅提升,电池企业成本压力进一步增加,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推动技术创新成为唯一出路。

亿纬锂能董事长刘金成指出,目前上游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和补贴的退坡,动力电池厂商毛利存在下降的趋势,企业的盈利关键是管控好成本,而成本关键是提高产品品质。因此2017年是动力电池行业最为关键的一年,也是上下游厂商共同建设好供应链的重要阶段。

补贴退出 市场化转型挑战重重

2017年第一季度业绩预告的锂电池公司中,按照预告净利润最大变动幅度来看,超八成企业实现了净利润同比增长;其中预告净利润上限超1亿元的企业多达12家。动力电池市场的快速成长令人瞩目,但是成绩的背后挑战也不容忽视。

吉利汽车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指出,2016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背后,潜藏着核心技术尚未突破,企业重规模轻创新、依赖补贴等问题。工信部长苗圩也提到,我们的动力电池的核心技术还没有实现革命性的突破。

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动力电池产业的转变趋势已经明朗,而动力电池技术的突破,关系着新能源汽车能否经受住真正市场竞争的考验,摆脱中国汽车工业“大而不强”的老路。

2020年补贴政策完全退出那刻,可以预见巨大的挑战将来自外资品牌,松下、AESC、LG化学等电池巨头,它们早已在为进入中国新能源市场做准备,动力电池将面临一场技术、商业、品牌等多维度高度市场化的竞争。

当然,在顶层设计方面,政策也并非完全退出,中国新能源车产业依然会获得一定的支持。苗圩表示,工信部将从完善政策体系,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健全法律法规,加大研发支持,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国际化发展,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汽车等方面,继续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

总而言之,动力电池的市场化转型不光体现在技术的进步、产业结构的完善、市场秩序的规范、全产业链体系的搭配,更应的则应该在消费端多下功夫。配合车企提升顾客的使用体验,提升汽车性能,开发符合客户消费习惯的产品,提供汽车使用相应环节配套服务等。

顺应时代的潮流,助推新能源汽车,让节能减排、绿色出行不再是一个理念,而是为每一个社会公民提供更合理的出行方式,这才是新能源车行业应该诠释的“人民的名义”。

•作者: 易蒙/ 动力电池网sd-dldc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