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拿到资质只是拿到了入场券,新兴汽车企业进入汽车市场,并不单单只是为了做搅动鱼塘的鲶鱼,而是要做挑战传统车企的鲨鱼,抓住难得的机会,做出应有的成绩。
拿到资质只是拿到了入场券,新兴汽车企业进入汽车市场,并不单单只是为了做搅动鱼塘的鲶鱼,而是要做挑战传统车企的鲨鱼,抓住难得的机会,做出应有的成绩。
2016年3月开始,陆续有企业通过审核拿到了纯电动车生产资质。截止目前,已有15家企业获得了生产资质,分别是:北汽新能源、长江汽车、前途汽车、奇瑞新能源、江苏敏安、万向集团、江铃新能源、重庆金康、国能新能源、云度新能源、知豆、速达、合众、陆地方舟及江淮大众。
从审核速度来看,平均不到1个月时间审核通过1家企业,令人费解。同时,具体分析这15家企业,品牌辨识度不高,竞争力普遍不强是业内对这些企业的共同看法。此前有业内人士认为,中国新能源车行业需要放几条“鲶鱼”进来把水搞混。照目前情况来看,“鲶鱼”还是“鲶鱼”,水清如故。
“鲶鱼”效应收效甚微
或许是因为未能见到预期中的鲶鱼效应,或许是新能源车产能过剩端倪显现。6月5日中国或将暂停新能车生产资质申请的消息不胫而走,在业内引发关注。消息称,审批至少会暂停3-6个月,而正式消息或将很快对外公布。截至目前,该消息并未被最终证实,但是资质企业“鱼龙混杂”,发放过程亟待整改却是不争的事实。
就在消息传出前一天,发改委、工信部两大部委联合发布了《完善汽车投资项目管理的意见》,再次重申申请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投资项目,应符合《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的要求,并对新建纯电动商用车企业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而此举,也被业内看作是未来资质审批门槛提高的信号。
不是“鲶鱼”是“蚂蚁”
据统计,目前国内共有15家企业的新能源乘用车项目拿到了生产资质,规划产能总计超过117万辆,而这样的产能规模已远远超过了市场需求。乐观预计,到2020年国内新能源车销售目标为200万辆。按建设周期两年计算,届时15家企业产能全部释放,留给其他新能源车企的指标仅剩下83万辆?
显然,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相关数据显示,新能源车企再加上各大传统车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布局,到2020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产能将轻松超过700万辆。这一数字甚至比国务院此前《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中提出的新能源车“2020年达500万辆”的计划,还要多出200万辆。
“15家企业普遍存在竞争力弱的问题,除北汽外恐怕没有哪一家企业可以对传统车企造成冲击,更别说威胁。能拿多少市场份额,或许还得看传统车企的‘脸色’”。上海交通大学汽车工程研究院副院长殷承良认为,目前获得资质企业生产能力大多在5万辆以下,这样的规模很难见到效益,没有效益企业竞争力从何而来。
从构成来看,十五家企业中有8家有传统整车企业背景,零部件厂商3家,低速电动车企业、车辆设计、能源供应商各1家。除北汽外,其他企业无论是品牌影响力,还是产能规模均“默默无闻”。难怪有人戏谑称,拿到资质的不是“鲶鱼”而是“蚂蚁”,放这么多“蚂蚁”进新能源车行业没有任何意义。
陆地方舟是低速电动车代表企业
那么为何“鲶鱼”会变成“蚂蚁”呢?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当前地方政府发展新能源车的热情高涨,在背后大力推动。15家获得生产资质的企业中,除去奇瑞新能源、北汽新能源等国有集团作为靠山的整车企业,其他10余家获得生产资质的企业背后,大多都有地方政府的身影。
如云度汽车,股东不仅有福建汽车工业集团,还有莆田市国有资产投资有限公司,背后是福建莆田市;江苏敏安汽车股东有江苏淮安开发控股有限公司,背后是江苏淮安市。此外某些获得资质的新能源车企,股东里虽然没有地方政府直接注资企业,但也早和地方政府结成了“利益同盟”。
“政府直接参与,或者是与地方政府相互结合,打造制造GDP的有力武器,但对于产业发展来说根本没有任何益处。与此同时,重复建设还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使得刚刚起步的新能源汽车就已经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业内人士认为,政府此时暂停新能源车生产资质的发放,无疑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资质是“馅饼”还是“陷阱”
对车企来说,拿到生产资质就等于拿到了新能源车的“准生证”,可以在前景大好的新能源车行业中分到蛋糕。但建成投产后,能不能顺利卖车,还要看企业及产品能不能上《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截止目前,只有北汽新能源进入了《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
对新能源车企来说,获得生产资质或许不难,如何解决资金的问题才是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首先,电动汽车降低了技术的门槛,却没有降低资金的门槛,造车始终是大手笔的投入;其次,当前新能源汽车业患有严重的补贴依赖症,盈利水平相对薄弱,企业需要度过漫长的低盈利期甚至是亏损期。
特别是,目前补贴退坡政策开始实施,结算方式改为事后清算。三月份,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发展改革委联合又在下发的《关于开展2016年度新能源汽车补助资金清算工作的通知》中提到,非个人新能源汽车如果要申请政府补贴,累计行驶里程必须达到3万公里以上,企业资金压力增大不少。
“和谐富腾”成立签约仪式
因此,新能源车行业就想《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而里面的人却想出来。就在5月24日,智慧能源发布公告称将无偿转让所持有的帝特律电动汽车有限公司40%的股份给控股股东远东控股集团。原因是新能源汽车业务的不成熟拖累了上市公司业绩,此外还存在牌照申请周期长,融资周期较长等问题。
同样5月底,曙光集团再次转让手中持有的曙光股份5.28%股权,此番转让完成后曙光集团手中持有曙光股份21.27%的控股权将被易主。2015年,新能源客车成了曙光集团转型的救命稻草,然而2016年却遭遇了寒流,新能源客车销量更是暴跌69.79%,高投入低回报下难以为继。
其实,不只上述几家企业,包括互联网造车大军代表企业腾讯与富士康联合投资“和谐富腾”也始终麻烦不断。有据媒体报道腾讯已经退出,而富士康高层也确认了将不再投资造车项目。多起新能源汽车资产转让和股权出售的背后,凸显的是新能源车行业当前艰难的生存环境,所以资质是“馅饼”还是“陷阱”,还真不好说。
行业需要的是“鲨鱼”
此前,已具备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传统车企患“补贴依赖症”现象比较严重,政府需要放几条鲶鱼进来搅浑市场,驱使传统车企在技术上和盈利水平上有所提升。本着这样的目的,国家才开始了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审批,在审核的门槛上相对宽松,虽然数量不少但起到的效果不大。
政府显然已经注意到了这点。6月1日江淮大众合资项目获批,拿下第十五张新能源车生产资质牌照,在行业内引起不小的轰动。同时这也打破中国现行汽车产业政策,即“同一家外商可在国内建立两家(含两家)以下生产同类(乘用车类、商用车类、摩托车类)整车产品的合资企业”。
此次江淮大众项目的获批,意味着未来更多的国际车企将可以在华建设合资的电动车生产企业,获得在国内生产新能源车的资质。而在新能源车积分制度的影响下,国际车企与本土新能源车企合资办厂的趋势将明显加强。国际大牌车企的加入,也意味着搅动浑水的将不光有“鲶鱼”,还有“鲨鱼”。
江淮大众入围有望成为“鲨鱼”
在这种背景下,国内新能源汽车企业的生存环境将更加艰难。目前,国内电动车主要以自主品牌为主,而自主品牌的价格优势主要依靠政府补贴维持,一旦补贴退出,必将启动第一轮新能源汽车的洗牌,而眼下新能源资质的快速发放,将推动行业产能过剩,带来行业竞争加剧和企业竞争力下滑的双重危机。
前途汽车董事长陆群表示,“新兴企业进入汽车市场,并不单单只是为了做搅动鱼塘的鲶鱼,而是要做挑战传统车企的鲨鱼。”传统汽车企业并没有过时,新能源汽车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将是传统车企之间的竞争领域,新兴汽车企业需要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谨慎地走出发展的每一步。
因此不得不说,此番生产资质发放的暂停,对于整个新能源车行业的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