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新能源车市场复苏 PACK企业迎机遇期

作者: 文/易蒙 来源:动力电池网 时间:2017-07-21

[摘要]新能源产业市场化转型开始加速,随着各路资本的进入,市场竞争环境日益激烈化,将推动PACK行业的快速发展,对PACK企业来说既面临机遇也充满挑战。

东方精工7月17日公告,其全资子公司北京普莱德新能源电池科技有限公司近日与北汽福田签订2017年度采购合同。公告显示,福田汽车承诺在2017年内向普莱德下发5500台商用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系统采购订单,总金额为人民币9.5亿元。

而在一个月前,普莱德刚与北汽新能源签订了2017年度采购合同,北汽新能源将向普莱德采购8万套动力电池系统,合约金额36.89亿元。截止目前,普莱德的订单金额已超过45亿。

除此以外,桑顿新能源、欣旺达等企业今年以来也收获了大笔PACK订单。

PACK市场热度的持续升高,一方面是由于动力电池市场的持续放量,尤其是从第二季度开始,新能源汽车市场开始回温,PACK的市场需求也呈递增趋势,资本市场、车企和电池企业不断加码布局PACK市场。

例如近期表现抢眼的东方精工在4月7日才完成对普莱德的收购;除此以外,包括宝马、长城汽车、比亚迪;远东福斯特、狮科技等越来越多车企和电池厂均在投资建设动力电池PACK厂。

另一方面是由PACK在动力电池系统的重要性决定的,PACK作为动力电池系统生产、设计和应用的关键步骤,是连接上游电芯生产与下游整车运用的核心环节,对车企和电池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多位业内人士表示,车企掌握PACK核心技术,可以有效减少沟通成本和潜在采购风险,更好地做好电池系统的一致性要求。

目前,动力电池PACK生产厂家主要分为三类:分别是电池企业、车企以及第三方专业PACK公司。依托自产自销的先天优势约60%以上的电池系统PACK由电芯生产企业自己完成,剩余约40%由整车厂和专业的第三方电池系统PACK公司完成。

2017年以来,新能源产业市场化转型开始加速,随着各路资本的进入,市场竞争环境日益激烈化,将推动PACK行业的快速发展,对PACK企业来说既面临机遇也充满挑战。

首先市场格局将改写,第三方PACK企业将遭受车企与电池厂的双重挤压,未来第三方PACK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或将下降到更低。相比于电池企业和车企,无论是技术和人才的软实力,还是企业资本和规模的硬实力,第三方PACK企业整体差之甚远,随着市场集中度的不断提升,整车企业和电池企业的不断进入,第三方PACK企业前景堪忧,甚至有业内人士坦言,“第三方PACK企业已经没有了存在的必要性。”

不过市场竞争终究是技术为王,具有核心技术和竞争优势的第三方PACK企业将在资本市场的支撑下快速崛起,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以普莱德为例,通过与电芯厂商、模组厂商强强联合,确立了“北大先行(电池正极材料)+宁德时代(动力电池电芯)+普莱德(动力电池系统PACK)+北汽新能源(新能源乘用车整车应用)及福田汽车(新能源商用车整车应用)”的产业链分工合作模式。

其次PACK市场快速发展,PACK技术快速提升,据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发布的相关资料显示,当前我国车用锂电池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中,包括产能高端不足低端过剩;电池单体性能不差,但成组技术差距明显;安全事故频发等问题都与动力电池的PACK性能有直接关联,显然PACK产业作为新能源产业重要细分市场,短板效应显著。

随着PACK市场的快速崛起,车企、电池企业和跨界资本纷纷涉足PACK企业,既加剧了市场竞争,也为市场带去了大量的资本、技术和人才。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势必加速企业间的兼并融合、合资、合作,随着市场集中度的不断提升,龙头企业的诞生将推动产业的健康发展。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