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资源争夺战咱可以打 但能否换个思路?

作者: 文/行行 来源:动力电池网 时间:2017-09-05

[摘要]上游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巨大压力,更多电池企业开始加速全产业链布局。8月30日国轩高科发布公告称,全资子公司合肥国轩拟与中冶集团、比亚迪、曹妃甸发展签署股东协议共同设立合资公司,注册资本超9亿元,主要涉足动力电池三元正极材料前驱体项目。

上游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巨大压力,更多电池企业开始加速全产业链布局。8月30日国轩高科发布公告称,全资子公司合肥国轩拟与中冶集团、比亚迪、曹妃甸发展签署股东协议共同设立合资公司,注册资本超9亿元,主要涉足动力电池三元正极材料前驱体项目。


公告显示,国轩高科与比亚迪合资建设三元材料前驱体项目共分两期建设。其中一期项目设计生产提供NCM523三元材料前驱体4.8万吨和NCM622三元材料前驱体4万吨,可根据市场情况灵活调整两种型号产品产量。项目二期将增加一条同等处理能力的生产线。

上述布局完成之后,国轩高科将构建一条覆盖“前驱体—四大材料—设备—电池—储能—充电桩—回收”的全产业链生态闭环。其中,将动力电池制造的核心正负极材料完全实现自产,有利于保障其原材料供应稳定和降低制造成本,提升国轩高科整体的竞争实力。

只不过,由于三元电池在新能源车中的比例增加,三元电池所需的钴原材料的价格大幅增加,自去年六月份以来已增长100%以上,给动力电池企业在采购原材料和降成本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受此影响,各家动力电池企业均希望通过减少钴的比例,达到降成本的目的。最有效的做法就是,将此前三元电池中镍钴锰的比例由5:2:3或6:2:2调整至8:1:1。这其中韩国电池厂商SK创新就率先进行了尝试。

韩国SK创新近日表示,公司已经实现新型锂离子电池的商业化生产。该电池当中镍的成份有所增加,而钴等昂贵成份有所减少,锂离子电池镍的占比为80%、钴为10%,锰为10%,进而使电池的生命有所延长及成本下降。

与此同时,由于镍元素的增加,该电池有望使电动车的续航里程延长至500km,后期甚至可以达到700km。

其实不管是从经济性,还是从能量密度考虑,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应该是趋势。此前包括比亚迪、宁德时代、天津力神等均发布了自己的高镍三元正极材料的路线,而此番国轩高科依然将目光聚焦在NCM523及NCM622,多少有些令人费解。

为解决钴原料供应的不足,国轩高科发布公告,将与世界第二大钴类产品专业生产商兰州金川成立两家废旧电池回收公司,在废旧电池资源综合利用领域进行合作,以此降低电池成本。然而,由于国内金属钴基本上依赖于进口,同样也面临着原材料供应不足的风险。

相关机构数据统计显示,受原材料涨价和车厂压价之下,2017年动力电池价格已同比去年下降超过25%。其中,磷酸铁锂电池平均价格在1700-1900元/KWh,三元电池平均价格在1600-1800元/KWh,电池企业的毛利率和净利润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压缩。

而此番国轩高科进入正极材料领域,构建新能源产业闭环,也预示着动力电池领域已打响资源争夺战,未来通过全产业链的布局来控制成本即将成为常态。

只不过,考虑到三元正极材料的发展趋势,其三元正极材料是否应该向NCM811进行技术上的储备和倾斜,值得思考。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