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市场需求大幅提振的背景下,产能成为动力电池企业最为关注的问题。进入2015年以来,国内动力电池开启了新一轮的产能扩张大潮。
市场需求大幅提振的背景下,产能成为动力电池企业最为关注的问题。进入2015年以来,国内动力电池开启了新一轮的产能扩张大潮。
截至今年7月,国内新能源汽车累计生产9.89万辆,同比增长3倍,动力电池的需求量突破6500MWh,比2014年全年动力电池产量约为4200MWh,高出54.76%。数据显示,预计2015年我国电动汽车销量将达22万台,同比增长162%,而动力锂电池需求约达12500MWh,产值约合250亿元。
“动力电池的产能增速跟不上新能源汽车的产量增速,” 赛迪顾问汽车产业研究中心分析师简良简良对《动力电池》表示,按照2014年国内电动汽车企业在产能设计,加上在生产线的建设上也需要一段时间,目前动力电池产能不足,出现供不应求。
8月14日,中航锂电拟投资125亿元在江苏常州新建年产120亿瓦时的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中航锂电一位内部人士介绍,目前,其公司动力电池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此次布局是为了进一步提升产能,以应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大幅需求。
就在不久前的6月,比亚迪刚发布公告,拟募资60亿元,用于铁动力锂离子电池项目的扩产,该项目完成后将新增动力电池生产能力6GWH/年。全部用于满足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生产的需求。
《动力电池》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合计有15家公司累计投资动力电池达500亿元。除了比亚迪、中航锂电之外,合肥国轩、CATL、天津力神、猛狮科技、力帆股份等一大批企业都在扩张布局。
根据赛迪顾问的数据,预计2015年的动力电池投资额将突破1000亿元;不过,由于新建产能需要一定的周期,短期产能还是不足,未来随着动力电池的产能的提升,预测到2017年国内锂动力电池才能达到供需平衡。
动力电池的投资热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购买热情高涨,市场存在供不应求的情况。
“随着今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的加大,动力电池将步入供应紧张的阶段,未来需求空间巨大,短期内不会出现产能过剩的风险。” 中投顾问新能源行业研究员萧函指出。
多元化趋势
通过梳理布局动力电池的企业,《动力电池》发现,除了像比亚迪、中航锂电、天津力神等锂电池企业之外,还包括传统铅酸电池企业、汽车零部件企业以及一些向上游电池延伸的整车企业。
“不仅仅是锂电池企业在扩大产能,新能源汽车巨大的市场增量空间也在吸引传统铅酸电池企业的目光。”南都电源研究院院长李小平认为,铅酸电池企业将成为未来动力电池领域的重要一极。
自2015年以来,已有包括猛狮科技、骆驼股份、雄韬电源等铅酸电池上市企业开展锂电领域的布局。
值得注意的是,与国内其它锂电池企业所不同的是,传统铅酸电池转型锂电拥有多方面的先天优势,一方面,这些铅酸电池上市公司普遍具有较好的现金流,这意味着在布局锂电业务时往往具备较好的资本基础;同时,这些企业在品牌知名度、客户认可度、技术研发水平、渠道建设与累计等方面都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这也会成其开拓锂电业务的重要砝码。
6月底,猛狮科技全资子公司福建猛狮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福建诏安破土动工。该项目首期投资约5亿元人民币,将形成年产4亿只锂离子电池的生产能力。
紧随猛狮科技之后,7月14日,骆驼股份发布公告,募资总额不超过20亿元加码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其中,动力型锂离子电池项目总投资10亿元。而为了加快锂电池的下游应用速度,骆驼股份还投资2亿元设立“骆驼集团融资租赁有限公司”,开展电动车(公交车,物流车,通勤车)租赁运营业务。
和铅酸电池企业一样,一些汽车零部件企业和汽车整车企业也在摩拳擦掌,今年以来,已经有科陆电子、曙光股份、力帆股份等企业进入动力电池领域布局。
事实上,无论是新能源汽车还是储能,目前都仍处于市场前期导入阶段,留给国内企业的市场空间还很充足,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在关键供应链环节的布局有利于抢占优势资源,最终在产能规模、产品性能、市场价格等方面形成自身综合竞争力。
然而,产业链的布局对于上市公司本身在资本、企业管理等方面也提出了较为严苛的要求,齐鲁证券分析师提醒,从其它领域进入的企业在兼并购和市场布局时不能在标的企业选择、产能规模的设定、企业内部管理等方面形成良好的把控,则有可能会在市场转型时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
成本技术临突围
值得关注的是,为加快抢滩新能源汽车市场,各大企业纷纷加大对动力电池领域投资,但更多的是对产能扩张,而对技术研发投入较少。
虽然新能源汽车增速加快,但有调查显示,约70%的消费者认为当前的电池技术水平是购买新能源汽车的主要障碍。实际上,一直以来,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寿命、续航能力、电池安全、充电效率是消费者购车的四大顾虑。
电池技术是车企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最核心技术,资本的涌入能够推动我国电池技术的进步;但如果企业只重视投资的短期回报而不注重技术攻关,这些问题依然难以得到解决,行业内电池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还会存在。专注于核心技术研发,制造出高品质的动力电池产品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简良认为,与国外领先企业相比,国内动力电池技术差距仍然较大。此外,国内的研发也主要是在工艺改进的层面,对于前瞻性基础性的研发较少,难以研发制造出高品质的动力电池产品,所以这些问题短期内仍难以得到解决。
与此同时,目前动力电池在新能源汽车成本中占据较高比例,一般占到新能源汽车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有的甚至占到一半。有锂电池企业人士向记者表示,以北汽新能源EV200为例,电池成本几乎占据整车成本的一半左右。
数据显示,目前国产动力锂电池价格为2~2.5元/Wh,其中,低端电池大约2元/Wh左右,高端电池约为2.5元/Wh。而LG、三星等韩国动力电池生产企业,成本已降至1.8元/Wh以下。
随着大量资本的涌入,动力电池新增产能快速投放、市场竞争或将会进一步加剧,锂电池价格迎来下降空间。
李小平分析认为,动力电池价格下降主要有市场竞争、规模效应、设备及原材料下降、生产工艺及技术进步等因素。动力电池市场竞争加剧市场分化,中小型企业及新进入者为了抢夺市场份额,将可能以压低价格,牺牲利润的方式,导致整体动力电池价格下降,而优势企业通过扩产达到规模效应,将一步降低电池成本,也导致价格下降。
洗牌加速
随着动力电池的大规模扩产,业内担心会引发新一轮的产能过剩。此外,随着市场准入门槛的提升,动力电池行业的洗牌将会加速。
“仅LG、三星、力神和CATL四家动力电池企业,明年将投产的产能就高达10GWH以上,而每GWH的电池产能可以满足大约4万辆新能源汽车的需要,也就是说,仅上述四家动力电池企业的产能就可以满足40万辆新能源车的装配需要。“一位锂电资深业内人士认为,此轮扩产有可能引发产能过剩。
上述人士认为,未来一年也将是动力电池行业洗牌的关键时期,上下游厂家在此期间能否拿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是企业未来发展壮大的决定性因素。
面对日韩等国际一流电池企业的入侵,上述人士亦表示了对于本土电池企业未来境况的担忧,本土企业必须积极应对,发挥主场优势,努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提升产品性能,方能守住阵地,打赢战役,这对于提高行业的集中度,加强行业秩序也是大有裨益。
与此同时,去年以来,国内新能源汽车出现的一系列安全事件,引起了政府相关主管部门的关注。这对于处于快速上升阶段的动力电池行业来说,意味着市场门槛的进一步提升,以及由此带来的市场洗牌。
8月7日,工信部下发通知,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通知表示,新能源汽车正处于产业化发展初期,也是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安全问题不仅涉及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关系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大局。
通知要求,各示范城市要对自2009年以来推广应用的节能汽车、新能源汽车;对充电基础设施,对公共领域推广应用的节能汽车、新能源汽车;对节能汽车、新能源汽车停放及电池箱的存放场地及配套管理措施进行调查。
而随着政策层面加强动力电池安全管理,将会进一步淘汰安全隐患高的动力电池生产企业以及产品质量较差的关键配套产品供应企业。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