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工信部数据统计,今年1—8月,国内新能源汽车累计生产12.35万辆,同比增长3倍。其中,纯电动乘用车生产5.21万辆,同比增长2倍,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生产3.28万辆,同比增长4倍;纯电动商用车生产2.83万辆,同比增长8倍。
蛰伏多年之后,国产动力电池在2015年终于迎来了业绩的开门红。而随着市场需求的大幅提振,业内预计,这种局面还将会在未来几年继续延续。
根据工信部数据统计,今年1—8月,国内新能源汽车累计生产12.35万辆,同比增长3倍。其中,纯电动乘用车生产5.21万辆,同比增长2倍,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生产3.28万辆,同比增长4倍;纯电动商用车生产2.83万辆,同比增长8倍。
产销量增长在直接拉动动力电池业绩增长的同时,还开始倒逼企业采用产业链联合研发、规模化生产制造、商业模式创新等多种方式来提升动力电池产品性能,降低成本,在此基础上形成国产企业差异化的竞争实力。
与此同时,政策的不断规范也再促使整个行业走向良性健康发展的轨道,值得肯定的一点是,国内动力电池产业已经站在一个全新的起点。
主流企业业绩大涨
从上市公司公布的上半年业绩报告来看,包括合肥国轩、中航锂电、欣旺达、天能动力等动力电池企业的业绩均出现明显的增长趋势。
8月27日,东源电器(002074)发布了2015年上半年业绩报告,报告期内,子公司国轩高科动力锂电池市场呈现产销两旺态势,该业务实现营收7.6亿元,同比大增123%。
合肥国轩一位内部负责人告诉《动力电池》,国轩已经与江淮汽车、南京金龙、苏州金龙、北汽集团、上汽集团等主流整车厂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市场占有率逐步提高。
东源电器预计,受益下游市场的需求拉动,动力锂电池业务有望实现快速增长,预计2015年1-9月虽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将达3.1-3.5亿元,同比增长235%-275%。
和东源电器一样,动力电池业务正在成为成飞集成(002190)快速发展的新引擎。8月25日,成飞集成发布上半年业绩报告,报告期内实现营收6.3亿元,同比增长13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562万元,同比大增近12倍。
其中,子公司中航锂电的动力锂电业务成为成飞集成最大的业绩增长点,报告显示,锂电池、电源系统及配套产品收入4亿元,同比增长269%,由于订单呈爆发式增长,产销量提升,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摊销额降低,毛利率大幅增长15%。
此前8月10日,为了应对巨大的市场需求,中航锂电拟与金坛政府合作投资建设“中航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总投资预计125亿元,建成后将形成120亿瓦时的锂离子动力电池年生产能力。
而即便是传统铅酸电池,在转型动力锂电的道路上也在变的逐步清晰,天能动力发布了中期业绩报告显示,2015上半年锂电池产品营收翻番,实现收入人民币1.89亿元,比去年同期0.86亿元暴增120.6%;锂电池产能已达1.25GWh,在国内排名前列。
漂亮的业绩数据佐证了天能动力锂电池战略已初见成效。而这种趋势在包括超威电源、南都电源、骆驼股份、猛狮科技等一批国内铅酸电池上市公司的业绩报告中。
沃特玛电池副总经理耿德先向《动力电池》表示,在经历了超过6年的孵化和蛰伏期后,国产动力电池正在迎来收获期,主流动力电池企业将会普遍进入盈利阶段,而这也将会推导整个产业链进入良性的市场循环中。
动力电池产业集中度提升
主流动力电池企业业绩大涨的同时,政策层面又为其带来了一项的重大利好,这将会使主流动力电池企业持续受益。
9月6日,工信部出台《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下称《条件》),旨在加强锂离子电池行业管理,提高行业发展水平,引导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推动锂离子电池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条件》从产业布局、生产规模、产品质量等方面设置门槛,其中对生产规模的要求是:电池年产能不低于1亿瓦时;正极材料年产能不低于2000吨;负极材料年产能不低于2000吨;隔膜年产能不低于2000万平方米;电解液年产能不低于2000吨,电解质产能不低于500吨。企业申报时上一年实际产量不低于实际产能的50%。
《条件》还规定,锂离子电池制造企业须具备相关标准规定的电性能和安全性检测能力,鼓励企业配备环境适应性检测仪器及设备,具备电池环境适应性检测能力。
多位业内人士接受《动力电池》记者采访时皆表示,从产能规模等方面设置条件,这有利于主流生产商的发展,加速将一些竞争力不强的锂电池厂淘汰出局,在为未来锂电池行业和新能源汽车发展“铺路”。
市场需求决定生产规模,锂电池行业的商机促使大小企业纷至沓来。“为了实现产能,一些较为低端的生产厂商忽视了技术研发与提升,同时不断压低价格以占领市场。整个行业山寨化、无知识产权、互相抄袭的现象也就产生了。”中国微型电动车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副主任赵建和说,“作为战略性的新兴产业,锂电池的研发对人才和技术要求很高,如果为了利益而忽视技术投入,将使整个行业的水平不断下降。”
“近年来各地涌出不少锂电池厂家,有的小厂甚至没有经过审批就投产,一时无法估算《条件》将淘汰掉多少家企业,但根据我们的了解,低质锂离子电池在一定程度上是过剩的,而优质的锂电池依然产能不足,达到供应新能源汽车标准的锂电池厂其实并不多。《条件》在规模上设门槛,还比较合理,相对而言,做到一定规模的企业在技术、质量等方面有其优势。”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市场总监杨琦说。
在锂电池行业受益于市场和政策双重利好,上市公司纷纷通过定增等方式加码锂电池投资的背景下,《条件》的制定有利于进一步规范锂电池行业的生产标准,产业集中度的提升将推动以上市公司为代表的锂电池龙头企业的发展。
在赵建和看来,行业集中度低,技术投入少,确实是国内锂电池发展面临的问题。免行业“散、小、乱”发展趋势,适当地提高门槛,优胜劣汰之后,可使行业达到一个健康的集中度,进而让行业中那些愿意投入的企业有足够的资金良性循环,使其有动力去做研发。
波士顿电池副总裁胡贺淞同样认为,《条件》的出台对该行业健康发展来说是一件好事,锂离子电池行业发展参差不齐,技术和质量领先的锂电池厂家订单应接不暇,而有的小厂在行业形势好的时候也未必能争取到订单,市场原本就在进行优胜劣汰,而《条件》出台后,加速淘汰掉部分电池厂,使得强者愈强。
动力电池突破瓶颈
尽管市场利好不断,但长期以来在动力电池领域中形成的“顽疾”依然困扰着整个行业,如何挣脱这种局面就成为不少业内企业的当务之急。
这其中,付款周期过长就是动力电池企业普遍面临的一大难题。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动力电池实验室主任、国家863电动车重大专项动力电池测试中心王子冬表示,整车企业要六到八个月的账期,没有几家电池企业能够顶得住如此长的账期。
王子冬举例说明,国内一家著名车企开发一款新车,接到1万辆车的定单,每辆车搭载76度电的电池。一组电池的价格是20多万元人民币,20多亿元人民币的电池款,押六到八个月,需要电池企业先投入十几亿元人民币进去,哪一家电池企业能承受先押进去十几亿元人民币?现在电池企业都缺钱,在本身周转缺钱的情况下,没有企业还能再押进去十几亿元人民币垫付前期资金,所以市场上电池会短缺。
天津力神副总经理候小贺认为电池企业确实面临这样的困难,尽管在近段时间这种情况有些好转,但是依然存在。今年新能源汽车销售火爆,现在车企采购电池也采用多种方式,有的会支付预付款,有的会付定金,有的干脆直接拿现款上门提货。因为电池供给短缺,电池厂的话语权在逐渐增强。
值得注意的是,付款能力提升的同时,汽车制造商对车用锂离子电池的综合性能要求在逐步提高,他们要比现在更加注重安全性、成本与储能能力。
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就连博世这样的世界巨头都在努力想着各种办法。近日,博世集团成功收购了位于加州海沃德市的Seeo电池公司。之所以收购这家公司,是因为它能够帮助博世规模化生产轻量化电池,它已经研发出能够提升电动汽车2倍续航能力的新一代锂电子电池。
而其实,为了实现技术上的突破,博世在收购该公司之前还做出了一个重要举动,与日本大型电池制造商杰士汤浅、三菱商事成立锂能源和电力(Lithium Energy and Power)合资公司,开发车用新一代锂电池,计划将从2017年开始生产。
与博世一样,另一家德国公司,德国巴斯夫公司(BASF)正在其“高能锂离子电池”(High Energy Lithium-Ion Batteries,HE-Lion)项目中进行对新一代锂离子电池的研究。该公司相关人员称,车用动力电池提升能量密度、提升功率密度、降低制造成本的脚步正在成几何级数发展,他们将有效促成今后纯电动车的发展。
对比国外企业的产业布局,借鉴整车制造产业发展的痛点,国内电池生产企业也在寻找产能投入与技术投入上的平衡点。
9月8日,在上海国际汽车城举办的技术总成技术解析会暨试驾会上,上海央迈动力技术有限公司介绍了动力总成产品,这款集合了电机、电池、电控、BMS的动力总成系统搭载在丰田卡罗拉上,将电动车的续航里程延伸到417公里,快充时间则缩减到2小时。
据了解,上海央迈动力技术有限公司是中航锂电(洛阳)有限公司与美国DMA公司联合成立动力总成系统公司,共同开发和推广全球先进的电动汽车动力总成系统,并在丰田卡罗拉、丰田Avensis、奔驰Sprinter 516等多款车型上开发应用。
“续航里程不够一直是新能源汽车推广的短板,完美适配的动力总成系统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续航里程、克服这种短板。”中航锂电董事长王崇岭认为,动力总成系统不是一项简单的集成,而是基于对电池、电机、电控和BMS深入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一种模式创新,为电动车企业提供更好的选择。
另一家动力电池企业深圳沃特玛则是发起成立新能源汽车行业联盟,将电池、点机、电控、充电桩企业联合起来,整合到一个平台上,围绕着行业难点,进行技术攻关,进行技术系统匹配,推出了新的车型和运营模式,不是单纯的卖车、卖电池,给城市提供城市电动化解决方案,提供交钥匙工程。
目前,电动汽车产业并未形成真正发展浪潮的关键问题就在动力电池本身技术的桎梏,动力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关系未来电动汽车发展水平。
耿德先对《动力电池》表示,国内动力电池初具规模,同时形成了较为可观的产能与相对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可是仍然还面临一些核心技术缺失,随着动力电池企业在产品研发和动力系统领域的协作布局上不断加强,未来几年将有能力与国际巨头直接竞争,并会不断形成自己的综合竞争优势。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
动力电池网官方微信(sd-dldc)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