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6日,工信部出台《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规范条件对于企业的产业布局、产能规模、产品质量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不少业内人士担心,此举将会加速中小规模的电池企业淘汰出局,出现强者恒强的局面。
对于不少中小动力电池企业而言,新能源汽车整体的市场景气并没给他们的处境带来太大的转机,甚至在让他们变的“胆颤心惊”。
9月6日,工信部出台《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规范条件对于企业的产业布局、产能规模、产品质量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不少业内人士担心,此举将会加速中小规模的电池企业淘汰出局,出现强者恒强的局面。
事实上,瞄准于巨大的新能源市场,近几年电池行业非常火爆,各地都纷纷一窝蜂生产动力电池,但很大部分都是中小规模的企业,这些企业既缺乏过硬的技术水平,也没有形成产业化的规模,加上采取不正当的市场策略,导致整个动力电池行业陷入无序竞争中。
对于业界的担心,知名经济学家许小年回应,经济就像自然界,生老病死是自然现象。死的时候你要让它死,它不死,那些活着的也活不好。因为这些濒临死亡的企业是不惜一切代价获取现金流,把价格压得非常低,以至于那些好企业也活不下去。
通过鉴定不少中小企业的“死因”之后不难发现,这些企业普遍缺乏自身在产业链的准确定位与把握。在国内锂电产能低端重复、同质化竞争的困局下,没能跳出红海的企业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往往显得束手无策、乱了方寸,只能采用“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价格战下策,配合延长账期的双重“钜惠”等手段向市场进攻。另外,不少中小动力电池企业的经营者风险管控意识较差,没有健全的风险评估、风险预测及风险应对机制。
面对恶劣的市场环境,许小年给中小动力电池开出的药方是,要从“价格驱动”转向“技术驱动”、从低端产品到高端产品等强身壮体的战略调整,才能顶得住大洗牌的“病毒袭击”。
还有不少企业寄望于资本救赎,希冀通过外部资本的兼并购来迅速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然而,太多的案例表明,很多上市公司只是玩概念,锂电企业只是其炒作股价的工具,在并购消息发出之后,最终却不了了之;当然也有不少成功的并购事件,不过未来收购方与被收购方有多“融洽”(战略发展方向是否一致、是否给予了足够支持让被收购方做强做大),存在不确定性。
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应该真正回归到对技术和价值的认同上,经营者要甩掉“一年发家,二年发财”的急功近利心态,需要从投资风险的角度,从对员工负责及对社会负责的角度,把企业经营当作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比赛,而不是一场百米赛跑,否则纵有天时、地利,也难逃“三年倒闭”的悲惨结局。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
动力电池网官方微信(sd-dldc)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