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骗补门”忧思

作者: 云音 来源:动力电池 时间:2016-03-04

[摘要]进入2016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显得颇不宁静。今年1月,国内某财经媒体发文揭示部分新能源汽车厂商骗补的内幕,文章称2015年前10个月,国内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达17.4万辆,而对应的上牌量仅为10.8万辆,有7万辆电动车“无故消失”,内中可能有高达10亿元的补贴资金被企业以各种方式套取。

    进入2016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显得颇不宁静。今年1月,国内某财经媒体发文揭示部分新能源汽车厂商骗补的内幕,文章称2015年前10个月,国内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达17.4万辆,而对应的上牌量仅为10.8万辆,有7万辆电动车“无故消失”,内中可能有高达10亿元的补贴资金被企业以各种方式套取。
    报道一出立即引发行业震动,国家四部委也宣布开展骗补调查,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对外表示,将对各种骗补和寻租行为给予严厉打击,决不手软。与此同时,多家车企都表示收到国家开展调查的文件。分析人士称,一旦车企骗补被证实,有可能将被收缴所获补贴,甚至吊销新能源汽车的生产执照。 
    而另一方面,进入2016年之后,电动车补贴退出也被提上实施议程。业内人士担心,“骗补门”背后,让人深度怀疑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真实现状,补贴退坡之后新能源汽车的前景显得扑朔迷离。在未来几年,新能源汽车行业上空仍是阴云密布。
    嚣张骗补让人惊叹
    在媒体及行业人士的努力披露之下,新能源汽车行业庞大的骗补产业链开始逐渐浮出水面。从整体的情况来看,新能源汽车企业骗补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
    在第一种情况当中,很多车企会虚报电池和续航里程以骗取补贴。根据2013-2015年度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续航里程分别为80-150公里、150-250公里、250公里的三种纯电动乘用车车型,其国家补贴分别为3.5万元/辆、5万元/辆和6万元/辆。而在客车方面,插电式混合动力客车统一补贴25万元,6-8米、8-10米以及10米以上的纯电动客车,其补贴分别为30万元、 40万元以及50万元。达到规定的技术标准后,不少地区还能享受与中央按1∶1发放的地方补贴。
    在这些车型当中,电动客车领域是骗补的重灾区。某车企相关负责人对外透露,6-8米纯电动客车,其车型制造成本通常不过50万元,但却能得到国补和地补共计60万元的补贴,即便是把车送出去企业都能躺着赚钱;很多车企在上报财政部门时,通常会选择虚报电池数,以达到续航里程的要求,但实际生产的车上电池数量却大打折扣。
    如果说虚报电池或续航里程的手法,还只停留在初级阶段的话,那么“左手倒右手”的骗补方式无疑更显猖狂。不少“小作坊”向车身生产厂家购买车身,通过一条简陋的组装线就“生产”出电动车,再将外购的电池装在车身上,进行最基本的技术测试就可出厂销售。与此同时,该车企在造车的同时私下成立租赁公司,并将电动车转手卖给租赁公司以骗取补贴。
    据行业人士反映,上述电动车很多最终并未上路运营和行驶,可能拿完补贴就停在库房。而由于电池与燃油车的每一台发动机都有编号不同,电池系统并没有可核对的标识。因此,因此,很多企业会将电池拆下重新组装,再申请新一轮补贴。极端情况下,一辆车可以来回卖好几次,补贴金额也随之循环领取。
    据媒体报道,江苏某电动车改装公司靠上述方式骗补,去年一年就挣了5个亿。而该电动车改装公司的负责人,此前还只是在传统车企工作的普通工人。受高额骗补利益影响而“下海”的人士不在少数。在长三角等重要的新能源技术基地。在技术、资源、市场以及政府补贴都十分充分的情况下,通过改装电动车、回收电池来骗取国家补贴,已成为当地人用来“发家致富”的新生意。
    新大跃进造就“骗补狂潮”?
    骗补企业的嚣张行径让人咋舌,引发这一波闹剧的原因也引人关注。细究之下,中国在推广新能源汽车上“大跃进”一般的举措,跟这一波“骗补狂潮”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联。
    出于环境及能源战略方面的考虑,中国政府在推广新能源汽车上可谓不遗余力。此前中国政府定下目标,201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定在50万辆,而2020年的销量目标则定在了200万辆。
    2015年前10个月,中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为17.4万辆,中国新能源汽车历史总销量约为30万辆。虽然增速并不慢,但在行业人士看来,此前制定的50万辆的目标,已经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正当人们又一次为新能源汽车的命运哀叹的同时,不可思议的一幕发生了。    

    在2015年11月,国内新能源汽车突然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 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量达7.23万辆,同比增长6倍!而在去年12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更是暴涨至9.98万辆,其中,纯电动商用车的销量同比增长6倍。至此,2015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34万辆,而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总产量,也已经攀升至49.7万辆,离此前制定的50万辆的目标仅有一步之遥。
    新能源汽车狂飙突进式的增长,引起行业人士一片质疑。对于50万辆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汽车节能技术研究所所长殷承良表示“此事蹊跷”。“短短两个月销量井喷,你信吗?”殷承良说道。
    在媒体曝出行业骗补的惊天丑闻之后,行业人士对于新能源汽车的离奇暴涨有了新的认识—骗补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新能源汽车的虚假繁荣。而对于泛滥的骗补现象,相关政府部门在其中是否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成为行业人士关注的焦点。
    “骗补的事各行各业都有,政府在做决策时就应该想到的。其实通过检测电池的一致性是可以定性这些违规行为,但目前各级部门的眼睛都盯着不断上涨的销量数据,对此事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电池工程师李明(化名)说道。
    在骗补现象曝光之后,四部委也相继宣布加入调查行列,楼继伟更是声称将对各种骗补和寻租行为给予严厉打击。不过,对骗补调查的最终走向,李明却持冷眼旁观的态度。“怎么处理其实是看政府的决心问题。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产能达到200万辆的目标极为严峻,在这样的目标下,各级部门是否有太大的动力严厉打压骗补行为值得观察,希望此事不要不了了之就好。”李明如是说。
    “骗补门”的忧思
    骗补狂潮被揭露之后,骗补对行业的影响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骗补行为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暴露了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虚火”过旺的病症,而政府补贴的逐渐退出,让新能源汽车未来的发展蒙上太多不确定的阴影。
    分析人士认为,政府对新能源汽车行业进行补贴的初衷,是在市场发展仍不完善之际,帮助车企实现技术升级和规模的扩大,逐步降低成本以培育市场,最终使企业走上健康盈利的市场化之路,并使消费者逐步认可甚至接受新能源汽车。然而,这一波骗补狂潮,使得近年新能源汽车推广的效用打了不少折扣。
    首先,骗补的行为,会对正当经营企业的热情造成负面影响,从而带来“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动力电池》了解到,很多大型车企一轮的研发投资就达到数十亿元。相比之下,组装电动车骗补属于躺着赚钱的“行当”,这一定程度上会令真正想要在技术突破上下苦工的车企产生动摇。“我们前期的研发成本非常大,即使有政府补贴,现在也难以达到盈亏平衡,但骗补者不同,就算车扔了都能挣钱。”一位车企副总介绍到。
    与此同时,骗补企业的车辆往往价低质差,会给良心车企的市场推广带来影响。上述车企副总介绍到,由于研发投入费用较高,其新能源汽车价格稍贵,与其他车企相比,其产品在价格上并不占优势。为此,他们花费了更多的时间精力去进行推广,这也给企业的经营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另外,骗补的车企搅乱市场的同时,在技术突破上却未能带来积极的带动作用。当前,在电池、电机、电控这三大核心技术上,国内企业研发进展迟缓,跟国外先进技术有明显差距。而这些骗补企业很多都是小批量生产,加上普遍不愿意花钱在技术和研发上,很难指望他们能在技术上实现突破。
    而如果从消费者的角度考虑,骗补引起的安全问题,都会令很多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望而却步”。骗补者将回收的动力电池经简单处理后就进行二次利用,里面潜藏着巨大安全风险。整个2015,新能源客车燃烧的事故时常被媒体报道,而没有被报道则可能要更多,这也让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评价更趋负面。“电动车真不是为骗补而存在的东西?”在各社交网络上,很多网民如此质疑道。
    除了系列负面影响之外,骗补也揭露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并未如想象般乐观这一事实,而接下来补贴的逐渐退出,则让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迎来真正的生死大考。去年5月份,国家四部委公布的新能源补贴退坡办法显示,2017-2018年补助标准在2016年基础上退坡20%,2019-2020年补助标准在2016年基础上退坡40%。
    当前,新能源汽车在消费级市场的销售形势,完全可以用“四面楚歌”来形容。很多人购买新能源汽车,完全是迫于燃油车限购以及有巨额补贴的影响。与此同时,充放电设施的建设存在极大难度,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和安全性也存在质疑。从骗补一事来看,新能源汽车的繁荣存在很大的虚假成分。一旦补贴大幅下滑,新能源汽车能经受得起考验吗?
    2020年将至,留给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 
动力电池网官方微信(sd-dldc)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