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发改委印发智能汽车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 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达300瓦时/千克

作者: 来源:第一电动网 时间:2017-12-27

[摘要]12月26日,发改委印发《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重点领域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的通知。制定了包括《智能汽车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等9个重点领域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

1226日,发改委印发《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重点领域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的通知。制定了包括《智能汽车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等9个重点领域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

《智能汽车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发展目标是,通过实施本方案,国家智能汽车创新发展平台基本建成并投入实质性运作,智能汽车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智能汽车基础技术能力稳步提升,核心软硬件系统逐步突破,满足智能汽车综合测试评价需要的测试基地基本建成,重点区域示范运行取得积极成效。车用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达到300瓦时/千克,电池系统安全性、可靠性等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高度集成式纯电直驱动力系统实现产业化,更好满足智能汽车运行需求。

主要任务是,建立智能汽车基础技术体系和数据库、突破智能汽车关键共性技术、开展智能汽车信息安全技术攻关、提升智能汽车关键软硬件水平、推动动力系统技术升级、完善智能汽车测试评价技术、开展智能汽车技术示范运行验证、加强智能汽车创新能力建设、推进智能汽车军民融合发展。

重点工程包括,智能汽车平台技术能力提升工程 、智能汽车软硬件技术突破工程、智能汽车综合测试评价能力建设工程、先进动力电池研制及高效回收利用工程、高性能纯电直驱动力系统产业化工程。

 

智能汽车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

为提高我国汽车产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推动智能汽车创新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根据《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 年)》,制定本方案。

一、发展目标

通过实施本方案,国家智能汽车创新发展平台基本建成并投入实质性运作,智能汽车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智能汽车基础技术能力稳步提升,核心软硬件系统逐步突破,满足智能汽车综合测试评价需要的测试基地基本建成,重点区域示范运行取得积极成效。车用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达到300瓦时/千克,电池系统安全性、可靠性等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高度集成式纯电直驱动力系统实现产业化,更好满足智能汽车运行需求。

二、主要任务

(一)建立智能汽车基础技术体系和数据库

重点研发汽车与通信、电子、人工智能、交通等领域交叉融合的智能汽车系统技术架构,环境感知、路径规划、车辆控制、自主 学习、交通预测等汽车人工智能基础技术,人机界面、控制权限切换、控制互补等人机交互及人机共驾技术,数据采集、存储、挖掘、应用、共享等大数据技术;加快建设覆盖全国的智能汽车典型场景 库和大数据基础系统。

(二)突破智能汽车关键共性技术

重点研发具有多模式通信、多模式定位、智能网关等功能的新 型智能终端模块,基于人工智能基础计算架构、装载高性能处理芯 片和强实时车载操作系统的多核异构智能计算平台技术,全天候复 杂交通场景高精度定位和地图技术,高吞吐、低延时的多类别传感 器融合感知技术,LTE -V2X5G-V2X 车用无线通信关键技术,以 及数据通信与应用接口标准化、云平台互联互通、数据开放共享的 基础云控平台技术。

(三)开展智能汽车信息安全技术攻关

重点研发驾驶任务相关系统与其它系统的新型安全隔离架构 技术,基于机器学习和安全沙箱的软硬件协同攻击识别技术,智能 汽车终端芯片安全加密和应用软件安全防护技术,适用于人车路云 协同的车用无线通信安全加密技术,基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的安全 通讯及认证授权技术,面向智能汽车云控平台的数据加密、监控审 计等安全防护技术。

(四)提升智能汽车关键软硬件水平

聚焦智能汽车产业链薄弱领域和关键环节,整合国内外优势资 源,采用开放合作、联合研发等多种方式,补短板、强弱项,重点 加强传感器、车载芯片、中央处理器、车载操作系统、无线通信设备、以及北斗高精度定位装置等产品开发与产业化。加强自适应巡 航、车道偏离预警、防碰撞预警、车道保持辅助、自动紧急制动、 智能人机交互等辅助智能驾驶系统在整车上批量化、集成化示范应 用。

(五)推动动力系统技术升级

开展高安全、长寿命、耐低温、低成本的高能量型和高功率型 车用动力电池材料、单体及系统研发及产业化。加强高效率、高精 度、智能化先进动力电池生产线示范应用。开发动力电池单体、系 统等的自动化拆解先进工艺及专用设备。推动集高性能轮毂、轮边 直驱系统和车用高性能功率器件于一体的新能源汽车新型动力驱 动系统产业化和规模化应用。

(六)完善智能汽车测试评价技术

重点研发适应我国国情的具有复杂环境感知及场景定位、合理 决策与控制、交通行为预测等功能的智能汽车测试评价体系架构, 虚拟仿真、硬件在环仿真、实车道路等测试技术和验证工具,整车 级、系统级、零部件级测试评价方法;构建全面反映我国道路环境 和驾驶行为的测试基础数据库。

(七)开展智能汽车技术示范运行验证

建立智能汽车示范运行工作规程,重点利用机场、港口、矿区、 工业园区和旅游景区等相对封闭区域,以及北京通州副中心智能交 通、雄安新区智慧城市等建设工程,开展智能汽车示范运行,系统验证复杂环境感知的准确率、不同应用场景的定位精度、复杂交通 环境的合理决策、交通参与者行为预测、车辆控制精度、乘坐体验 优化、功能安全、系统容错与故障处理等技术和性能。

(八)加强智能汽车创新能力建设

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研发 机构,优化创新能力布局,建设智能汽车创新合作生态。推进国家 智能汽车技术试验评价中心建设,建立智能汽车虚拟评价、在环测 试、实路测试等检验检测能力。依托新型城镇化和道路交通设施等 重大工程建设,建立智能汽车技术应用示范基地,开展示范运行验 证。

(九)推进智能汽车军民融合发展

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中心,实施军民融合重点专项,开展军民联 合攻关,推动科技成果相互转化。加快北斗定位导航系统、高分辨 率对地观测系统在智能汽车相关领域的应用,促进车辆电子控制、 高性能芯片、计算平台、激光/毫米波雷达、夜视装备、微机电系统 等自主知识产权军用技术的转化应用,加强无人驾驶系统、网络信 息、基础云控平台、人工智能等在军用车辆、作战平台的开发应用。

三、重点工程

(一)智能汽车平台技术能力提升工程

1.高精度位置服务平台。由北斗位置服务龙头企业组织建设, 能够提供厘米级的高精度实时精密定位,并发在线服务能力达到汽车千万辆级别,具备车辆行驶状态、违规行为实时监控与告警能力。

2.软件系统研制测试平台。由互联网骨干企业组织建设,面向 高级别智能驾驶技术应用提供开放、完整、安全的软硬件和系统级 解决方案,车辆检测准确率超过 92%,单日模拟测试能力达到百万 公里级,场景数量达到万级。

(二)智能汽车软硬件技术突破工程

1.车载芯片产业化项目。由车载芯片骨干企业组织建设,自主 研制面向智能汽车的整车控制单元系列芯片、车载总线系列芯片、 高精度融合导航芯片及模块,芯片主频、总线速度、抗干扰能力和 工作温度范围等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视觉增强系统产业化项目。由汽车电子骨干企业组织建设, 开发生产集高性能车规级摄像头、视觉增强技术、信息处理系统于 一体的视觉增强系统。产品具备高精度车道线偏离识别、碰撞预警 及全景泊车等功能,误警率低于 3 /千公里。

3.自动驾驶控制系统产业化项目。由通信设备龙头企业组织建 设,自主研发集成高性能中央处理器、FPGA 芯片、实时操作系统 的自动驾驶域控制器,满足高级别智能汽车配套需求,形成批量生 产能力。

(三)智能汽车综合测试评价能力建设工程

1.智能汽车安全评价基地。由交通管理领域科研机构牵头,联 合有关单位组织实施,建设由多种类型道路和交叉口、障碍物、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可变车道和潮汐车道等构建形成的综合实际 道路场景,满足半开放道路环境下智能汽车安全评估、事故责任认 定、网络安全保障、电子身份识别、智能交通管理等测试评价需要。

2.智能汽车测试示范基地。由基础条件较好的地方组织实施, 建设封闭测试环境、虚拟仿真环境、车辆在环实验室,拓展公共道 路测试区域,建立涵盖交通事故、自然驾驶、驾驶模拟、标准规范 数据的全息场景库,开展智能汽车测试规范研究,满足智能汽车技 术研发和产品测试验证需要。

(四)先进动力电池研制及高效回收利用工程

1.先进动力电池及系统集成。由动力电池制造骨干企业组织实 施,重点研制高能量密度车用动力电池、满足车辆低温工作环境的 宽温域高性能动力电池,加快突破单体批量化生产及系统集成关键 技术,开展正负极材料、高性能隔膜及功能性电解液等关键材料产 业化。

2.专用制造装备产业化项目。由动力电池制造装备骨干企业组 织实施,开展高性能搅拌机、涂布机等核心装备自主开发,推动动 力电池高效高精度智能化关键生产设备产业化,提高动力电池制造 装备技术水平、工作效率及控制精度,提升动力电池产品一致性、 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3.动力电池高效循环利用项目。由动力电池回收骨干企业组织 实施,研发动力电池单体、模组、系统的自动化拆解先进工艺及专用设备,开展镍、钴、锰等资源的高效利用,推动隔膜、电解液无 害化处理,建立电池后处理综合信息数据库。

(五)高性能纯电直驱动力系统产业化工程

由电驱系统骨干企业组织建设,研发新型轮边直驱动力系统集 成与控制、轻量化等关键技术,采用改进型扁线绕组、多层磁钢等 先进技术工艺生产直驱电机,开展直驱电机和减速装置冷却系统、 轻量化和振动噪声一体化设计,提高生产工艺和设备技术水平。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组织协调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协调机制,组建国家智能汽车创新发展平 台,推动智能汽车领域的重大战略研究、核心技术研发、产业生态 培育等。充分发挥战略规划和产业政策的指导作用,有效利用中央、 地方和社会资源,着力构建健康有序、各具特色的区域产业发展格 局。积极推动汽车、信息、通信、互联网等领域企业合作,鼓励企 业、科研院所、行业组织等开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二)推进标准制定和第三方认证

开展智能汽车标准的制修订,建立完善中国标准体系,积极主 导或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国际标准互认。加强第三方检验检测 认证机构建设,按照自愿性认证和强制性认证相结合原则,建立健 全智能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品认证制度,强化企业行业自律。

(三)优化资金支持方式

充分利用现有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支持智能汽车核心技 术攻关和关键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创新资金使用方式,积极运用先 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等产业投资基金,扶植骨干企业发展和产业创 新平台建设,推进智能汽车关键技术产业化。

(四)建立项目储备制度

按照“建设一批、启动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思路,建立智能汽车关键技术产业化项目库,实施项目动态管理。以技术水 平、市场需求、战略作用等为标准,有关省级发展改革委和中央企业每年 3 月底前报送符合条件的项目。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协调司 组织咨询机构和专家,对上报项目进行评估,将通过评估的项目纳 入项目库并给予优先支持。

(五)加强项目建设管理

根据《加强和完善重大工程调度工作暂行办法》(发改投资 2015851 号)要求,有关省级发展改革委和中央企业对项目建 设进行动态监管,定期向国家发展改革委报送项目实施进展情况, 协调解决存在问题,保证项目按计划顺利实施。委托中国汽车技术 研究中心,对实施方案中项目建设进度、资金使用等情况进行监督 检查,及时发现和反馈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项目实施单位 按季度向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提交项目进展报告,有关省级发展 改革委要积极做好检查督促工作。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