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自建PACK厂成风 独立第三方PACK企业日趋边缘化

作者: 罗青 来源:动力电池网 时间:2018-11-09

[摘要]为了拿到订单,独立第三方PACK企业都必须走协同作战的路线,与动力电池企业以及车企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否则就只能像‘庶出的孩子’一样,不会受到重视,电池企业和车企的很多订单,不会流入到他们手里。

在整个动力电池产业链中,PACK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现如今,PACK领域的格局正发生着明显的变化:动力电池的PACK绝大部分的市场已被电池厂和车企占据,留给独立第三方PACK企业的生存空间已经极其有限。


从具体数据来看,国内独立第三方PACK企业接单并不理想。


以9月份为例,PACK装机总量总计22.13万台,其中由车企提供配套的有10.85万台,占比49%;电池厂提供配套的有10.32万台,占比46.6%;第三方独立PACK厂提供配套的只有0.96万台,占比4.4%。


第三方独立PACK企业市占已不足5%


从PACK厂商数量来看,9月份提供动力电池PACK配套的企业共有108家,其中电池企业有50家,车企相关企业和第三方PACK厂各有29家,独立第三方PACK企业29家,无论是装机量、还是PACK企业数量所占比例,均创下有史以来最低。


事实上,独立第三方PACK厂“失势”从去年就已经明显。统计发现,去年国内动力电池PACK装机量排名前十的企业中有5家属于动力电池企业,4家整车厂自建企业,只有普莱德属于第三方PACK企业。其中,排名前五的企业有:比亚迪、宁德时代、普莱德、国轩高科和上海捷新动力。



独立第三方PACK企业“夹缝中生存”


就在不久前,国内动力电池PACK市场中电芯企业、整车企业和独立第三方PACK企业呈现出“三足鼎立”的局面,但是随着动力电池厂与车企都开始自建PACK厂或者入股PACK厂之后,“内部消化”已成为一种趋势,导致独立第三方PACK企业的订单流失惨重。


动力电池厂出于降成本以及更好的服务自己的客户,纷纷投资自建PACK厂,比如宁德时代、孚能科技、比克动力、国轩高科、天津力神等具有代表性的电池企业,均有自建的PACK厂。


与此同时,车企也通过投资或者控股等方式加入到PACK市场的抢夺战之中,典型案例有比亚迪——比亚迪、上汽集团——捷新动力、江铃汽车——江铃新能源、众泰汽车——杰能动力等。


截至目前,仍有不少动力电池企业积极布局自己的PACK业务。从近期发布的投资消息来看,仅在九月下旬就有好几家电池厂投资自建PACK厂。


9月17日,鹏辉锂离子动力电池及PACK系统项目开工奠基。该项目位于金坛金城科技产业园内,由广州鹏辉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总投资58亿元,计划启动10Gwh锂离子动力电池和5Gwh锂离子动力电池PACK项目。


鹏辉能源动力电池及系统项目开工


9月27日,协鑫电动生态科技产业园项目在江苏镇江举行签约和奠基仪式。该项目计划总投资60亿元,将以绿色能源及先进制造为引领,规划建设新能源汽车总装基地、动力电池PACK生产基地、汽车配套及零部件基地。


9月28日,无锡市锡山区政府与北京国能电池科技有限公司签约,国能电池将在锡山投资30亿元建设新能源产业园,内容为建设3Gwh PACK及5Gwh电芯智能化生产项目。


对于动力电池企业纷纷涉足PACK领域的行为,某电池企业高管这样评价:“电池厂自建PACK主要是从两方面考虑的,一方面是降低成本的角度;另外一方面是配合下游客户做更深入的服务,加强客户粘性。”


诚然,对于电池企业而言,自建PACK厂是增加企业本身的竞争优势,但对于PACK企业而言却是“有苦难言”。根据多家独立第三方PACK厂商领导反应,独立第三方PACK企业有的被“坑”的很惨,或是陷入资金回款难之中,或是被意向合作客户抛弃,甚至出现不少企业已到了濒临倒闭的边缘。


不仅如此,独立第三方PACK厂的内部竞争也无比激烈,绝大多数的独立第三方PACK企业均面临着生存难的问题。


针对目前市场现状,一边是动力电池企业自建PACK厂占据了市场大头;一边是车企自建PACK厂分割市场蛋糕,独立第三方PACK企业在夹缝中生存。曼弗莱德智能制造(江苏)有限公司销售总监马志乐阐述出这中间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其一,今年初补贴政策下调之后,行业内出现了连锁效应,今年整个动力电池市场都在放缓市场布局,甚至好几家大电池厂面临倒闭,直接导致PACK市场增长不如预期,而PACK组装需求量大的电池厂纷纷筹建或自建PACK厂,多数独立第三方PACK厂没有新的订单,这对独立第三方PACK企业来说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很多独立PACK企业已不能满足要求


其二,客户对PACK的安全性、一致性、轻量化、高温散热性等性能要求提升,PACK厂研发成本增加。同时,成本下降要求急迫,独立第三方PACK企业需要承担客户传导而来的成本压力,不少独立第三方PACK企业正在加速融资,没有挂牌上市的企业也在积极“求嫁”。


其三,电池厂和车企在资金上面更雄厚,为了能够满足PACK厂的人才需求,花高薪撬墙角,不少第三方PACK厂的优秀人才被他们挖走,导致第三方PACK用人荒和人工成本提升。


可以说,绝大多数的独立第三方PACK企业已经被边缘化,目前被业界比较看好的仅有普莱德和欣旺达。


PACK企业自救困难 “求嫁”成趋势


“在当前情况下,独立第三方PACK厂要想立足于市场,除了技术研发过硬,还需要寻找一个好的靠山,‘求嫁’于车企和动力电池企业。”马志乐坦言,独立PACK企业现在危机重重,必须寻找下一步的出路,否则就会被淘汰出局。

东方精工47亿元收购普莱德


其实,“求嫁”的做法在动力电池行业屡见不鲜,早在2016年普莱德就以47亿元的价格被东方精工收购,此后借助东方精工强大的资本力量,普莱德逐渐成为第三方独立PACK企业中的佼佼者。


马志乐继续补充道,早期独立PACK企业是不愁订单的,只是市场发展到现在,很多车厂和电池厂纷纷涉足PACK,这直接导致整个PACK市场格局发生变化。


不过,在当前的国内市场,一部分独立的PACK企业仍然选择与动力电池厂建立合作关系,但是由于其产线需求主要源于电池厂,与终端市场缺乏直接联系,所打造出来的定制产线、产品,承担着滞后于市场需求的风险,甚至出现频繁更换,很多订单做到一半出现产线调整或者作废的情况,这耗费了不少独立第三方PACK企业的“生命力”。


而另外一部分独立PACK企业则是紧抓电动汽车企业的需求,这部分独立PACK企业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满足市场需求,实现盈利,但是从长久来看,其在行业内的地位有望被持续的削弱。


数据显示,超过90%的PACK市场已经由电芯厂和整车厂瓜分,独立第三方PACK企业的市场占比不足10%。但在这10%的市场份额中,能够安然度过2018年的独立第三方PACK企业显然不多,并且只有个别像普莱德和欣旺达这类企业,能够享受这份红利。


独立PACK企业协同发展才有未来


众所周知,普莱德虽然是独立的第三方PACK厂,但是其与车企和电池企业均有着密切的联系。今年3月,普莱德还与北汽新能源签订了《2018上半年采购协议》,北汽新能源在2018年1~6月向普莱德下发合计约3.8万台动力电池的采购订单,总金额合计约为人民币18.69亿元。


当然,除了普莱德这个现成的标杆,从数码3C延伸至新能源汽车动力市场,欣旺达表现也很抢眼。截止目前,已经与吉利、小鹏、东风等车企签订合作协议。值得关注的是,欣旺达目前已经有小批量三元动力电芯量产,这或将为自己和第三方PACK企业开辟一条新的路径。


“除非效仿普莱德和欣旺达的路子,否则那些没有车企和电池企业的入股的独立PACK企业就像是‘庶出的孩子’一样,不会受到重视,电池企业和车企的很多订单不会流入到他们手里。”马志乐如此形容到,为了拿到订单,独立PACK企业都必须走协同作战的路线。


注:马志乐  模组pack自动化产线的先锋人物,参与了国内多条硬壳、软包、圆柱的全自动产线,对于工艺要求把握度高,产线集成度高柔性佳,深受市场好评。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