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是企业规范化运作中的重要指导,同时也是企业提升产品质量的重要工具。该体系在我们很多行业都取得了较大成功,但在新能源智能装备领域却运用效果不佳。本文着重对该新能源智能装备的特点以及体系在该领域运用存在的问题、解决方案进行分析。
关键词:质量体系; 新能源; 智能装备;非标
质量管理体系(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简称“QMS”)是指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通常是组织内部建立的、为实现质量目标所必需的、系统的质量管理模式,是组织的一项战略决策。
在此标准基础上,不同行业又制定了相应的技术规范,如IATF 16949《汽车生产件及维修零件组织应用ISO9001:2015的特别要求》,ISO 13485《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用于法规的要求》等。但是非标自动化领域却没有与之相适应的技术规范,这也导致这一企业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工具在新能源智能装备领域却使用的并不理想。
近年来由于新能源行业的高速发展,给新能源智能装备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伴随着行业的不断进步,智能装备行业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我们所经常看到的,同样款式的设备交付给 A 客户的可以正常使用,但是交付给 B 客户的却调试困难重重,都是由于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在贯彻落实的时候不够扎实的具体体现。
质量管理体系在新能源智能装备领域应用不够扎实
根据“非标自动化设备”的定义:按照客户的需求,为了能够达到减少人工、提升效率、提高产品质量等功能,由制造工厂专门为客户制作的自动化装置或设备,其功能和外观不在国家标准范畴内。新能源智能装备在目前
一、在新能源智能装备领域推行质量管理体系的意义及其必要性
近十年,新能源锂电池已经在汽车上作为动力能源逐步被广泛接受和认可。汽车领域的高安全性和可靠性对其动力总成部分----动力锂离子电池也就提出了非常严苛的要求。根据“人、机、料、法、环”的原则,智能装备作为机器以及影响工艺(法)实现的重要因素,其重要程度也就不言而喻了。
1、好的产品不是品质检出来的,是生产制造出来的。质量管理体系有助于确保产品制造过程的可控。质量管理贯穿于产品实现的全过程中,是生产过程实现的保证和基础。非标设备在制造过程中充满了极多的不确定性,我们需要体系化的控制方法对制程提供行之有效的理论指导。
2、全员参与,持续改善。质量管理体系的推进有助于产品品质的不断提升。质量管理体系透过全过程的数据统计、归纳,以达到所有数据的追踪溯源,便于我们不断发现“疑难点”“风险点”“改善点”,从而在后续类似结构、类似产品的生产中进行不断的优化,进而不断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客户满意度。过程数据的不断追溯,有利于我们逐渐完善非标产品的标准化。
3、不断推进质量管理体系也是市场的基本要求。现在客户对于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正在不断提高,非标自动化设备企业在参与投标的市场竞争中通常都会遇到要求出示相应管理体系证书的要求,这也要求自动化设备企业要不断加强认识,逐步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在本公司的运用。
二、新能源智能装备行业产品及市场的基本特点
1、产品具有定制性的特点,产品与产品之间的产异性太大。新能源行业目前处于研发技术的发展期,这就导致产品的工艺将会发生不断的变化,而一旦客户的工艺发生变化,作为智能装备提供商而言就需要进行新的产品开发以配合工艺从而达到技术实现的目的。
2、项目不确定风险多,项目管控难度大。项目不确定风险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2.1 客户对于产品功能的不确定,导致提供的信息不全甚至提供的参数不准确;2.2 技术实现的难度大,影响工期;2.3 客户给的交期紧张,导致不能完全按照质量管理体系的流程进行;2.4 供应商的物料不能及时供应影响设备的装配进度;2.5 非标自动化设备生产企业人员不稳定,不能完全按照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设置岗位。
3、新能源智能装备多为中小企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新能源智能装备行业的历史较短,这些企业基本上从前期自动化转型而来。翻开以往的历史,可能是从夹具供应商转型也有可能是从机械加工行业转型。
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非标自动化设备行业的门槛可高可低,导致行业当中绝大部分企业都是中小微企业,这部分企业为了降低管理成本,一般而言,人员规模有限,不可能完全按照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设置相应的岗位。
三、质量管理体系在新能源智能装备行业的运用状况及困境
1、企业高层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员工执行打折扣。新能源智能装备企业的高层尤其是老板缺乏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识,他们决定在企业内部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往往是出于客户市场竞争的需要,仅仅是为了投标的时候成为一个加分项,这是当前质量管理体系在推行中遇到的一个大问题。企业老板不重视,管理层在执行的时候自然会打折扣,甚至从内心里产生抵触情绪。
尤其在新能源汽车厂商对其动力电池供应商提出 TS16949 的体系要求以后,智能装备供应商也开始一窝哄的导入相应的管理体系。在眼花缭乱的体系面前,大部分企业都已经开始迷失了初衷,上体系只为了追求满足客户审厂。
2、重形式,轻过程,重生产,轻管理,推行的过程中形式化严重。质量管理体系的推进必然会对现有的工作流程产生冲击,甚至在某一段时间内增加部分员工的工作难度,这就要求我们在执行的过程中要坚定不移的强有力的去执行。但是,目前的现状是大部分企业往往流于体系文件的表面形式,为了体系而体系,忽略对具体执行过程的监督,不能将具体的工作落实到实处。
同时新能源智能装备行业也有非标行业其不稳定的特点决定了大部分的企业一直在疲于奔命完成客户的交期,这也导致了企业的管理者对最终结果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管理。
3、新能源智能装备行业的定制性决定了其质量管理体系对于产品质量提升见效的周期相对会比较长。新能源智能装备的订单来自于不同客户的特殊需求进行非标定制,这就决定生产企业的生产重复性概率将会降低,甚至是同一个客户在一期项目和二期项目的设备
持续推进质量管理体系介入
4、质量管理体系的推进缺乏长期性。质量管理体系的推进同样需要按照“PDCA”的原则进行,要不断的进行总结和改善。新能源智能装备企业在项目周期较充裕的情况下或许能够按照体系的要求开展工作,但是他们很难长期的保持体系思维。
质量管理体系将资源与过程结合,以过程管理方法进行的系统管理,根据企业特点选用若干体系要素加以组合,一般包括与管理活动、资源提供、产品实现以及测量、分析与改进活动相关的过程组成,可以理解为涵盖了从确定顾客需求、设计研制、生产、检验、销售、交付之前全过程的策划、实施、监控、纠正与改进活动的要求,一般以文件化的方式,成为组织内部质量管理工作的要求。它需要我们在工作的每个环节去贯彻,而不能停留在某一个阶段或者某一个时期,这样才能发挥企业价值链每一个环节的贯穿作用。
5、培训机制不完善。新能源智能智能装备企业因为受制于其人员规模等原因不能保证培训的完整性、准确性,这对执行质量管理体系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培训的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要求,这将会导致员工对于体系的理解不深入,这无形中也增加了执行落实的困难。具体表现在:5.1 缺乏合适的培训教程。5.2 缺乏优秀的培训师资力量 5.3 缺乏一定的培训考核机制。
四、对于质量管理体系在新能源智能装备企业中推行的建议与思考
1、高层领导需要转变认识,加强领导。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质量管理体系推进属于“一把手工程”。企业的高层人员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不断学习质量管理体系的有关知识,认识到质量管理体系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不断的督促本企业的有关方针、政策的落实。同时,高层领导要不断的参与到质量管理体系的执行中去,以身作则,带动其他人员政策执行的积极性。
2、创新管理手段,以信息化推进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质量管理体系在本质上是各个流程的关键控制指标的量化和可视化。企业在推进质量管理体系创建的过程中可以结合本企业的特点,以信息化的手段设置一些易学易用的电脑软件或程序,帮助流程的管理及相关数据的记录,减少执行人员的工作强度,提升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信息化的手段也有助于监督体系执行过程中的偏差,帮助我们更好更及时的纠正运行的错误。
3、在技术层面不断推进模块化构建的能力。新能源智能装备企业在产品的技术开发层面要不断推进零件的标准化,提高零部件的重复利用率。设备的模块化程度越高,员工的经验优势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才得以形成更好的规模优势从而降低整体的制造成本及管理成本,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综合竞争能力。
新能源行业的发展在目前遇到了一个相对的瓶颈期,这段时间正好是智能装备企业练好内功的好机遇。作为智能装备供应商要抓住机遇,正视自己的问题所在,对症下药。
加强员工培训提升认知
4、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大家的认知水平。企业要科学组织培训,建立适合本企业自身的培训体系提高大家对于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识。企业也可以考虑引入外部专业的培训机构,提高智库水平,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参考同行业其他企业的做法,让企业少走弯路。
5、要坚持持续改善,不断完善质量体系建设。企业可以结合自身情况,抽调相应人员成立推行小组。推行小组严格遵照制定的推行计划,通过定期或者不定期的会议、抽查、研讨、考试等多种形式督促各个部门不断落实。同时,推行小组要收集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再次组织大家进行讨论,不断对质量体系进行完善。体系只有不断的完善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才能彰显其生命力。
6、着眼未来,定义设备标准,为体系建设营造良好氛围。未来的核心竞争主要会体现在定义标准的能力,企业的领导层要站在更高的角度以更深远的眼光审视未来,要走在客户技术工艺的前沿制定设备标准,引领客户对于智能装备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摆脱完全听命于客户的被动局面。
参考文献:
【1】韩家丰:如何优化非标自动化设备的特点及其创新设计措施探讨
【2】王文才:非标自动化设备的特点与设计浅析
【3】刘书庆、董雅文:基于 ISO9000 族标准的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价方案设计
【4】曾俊:ISO9000 质量管理标准理论浅析
【5】谢建勋:检验检疫系统引入 ISO9000 质量管理体系的若干问题研究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