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摘要]业内认为,储能行业是长坡厚雪赛道,尽管当下行业存在些许乱象,但储能行业长期向好的大趋势不变。储能企业未来面临的究竟是机遇还是挑战,对于不同的企业,往往有着不同的答案。而在最终答案揭晓之前,企业需要苦练好内功,实现高品质发展。
作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支撑,储能在能源存储与平衡、电网调度、可再生能源利用等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当前双碳政策的驱动下,储能更是被认为是极具确定性的行业,未来其市场规模甚至可以与新能源车市场抗衡。据光大证券预测,到2025年仅国内储能市场规模将达到4500亿元,而到2030年该规模将增长至1.3万亿元左右。
在市场整体处于供不应求的情况下,近年来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等在内的老牌电池企业,以及海辰储能、楚能新能源等储能新军均开始围绕储能电池大幅扩产,提振了储能领域的投资热情。由于头部电池企业在2022年年底前已基本完成主要产能布局,因此今年积极投资扩产的主体多为此前尚未进行相关布局的二三线电池企业及新入局玩家。
而这也导致,储能相关企业的数量急剧增长。据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10日全国现存储能企业已超10万家。仅2023年全国新注册的储能相关企业超过5万家,约占到总体数量的50%,与去年3.8万家相比增幅超过两成。数以万计的储能企业集中成立,首先证明了行业的高景气度与高吸引力,但与此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
在外界看来,储能市场的火爆程度已经达到极致。然而事实上,很多企业还没等享受到储能带来的红利,就已经开始进入红海。从目前情况来看,愈演愈烈的价格战正在考验着每家储能企业的生存和竞争能力。特别是对于那些不占据成本优势的储能企业来说,生存将变得十分艰难,盈利更无从谈起。十万人争相过河,究竟几人能够真正上岸,现在真不好说。
储能供不应求 企业一哄而上
过去的2022年,被认为是储能的爆发之年。受欧洲能源危机和地缘冲突等因素影响,欧洲户储市场突然爆发,带动储能产业呈现出热火朝天的景象。研究数据显示,去年全球户储新增装机量达到15.6GWh,同比增长136.4%;仅欧洲市场户储新增装机达到5.7GWh,同比增长147.6%,在全球市场的占比高达36.4%。而储能需求疯涨,也让电池企业始料不及。
近两年来,包括宁德时代、亿纬锂能、远景动力、海辰储能等众多企业,已斩获多个海外储能大订单。而在国内市场,也有多家央国企发布储能系统采集订单。仅以今年为例,今年至少有10家央国企发布储能系统集采,规模近30GWh,其中包括大唐集团、华电集团、中核集团、中国能建、中广核等。其中华电集团今年集采规模达到5GWh,增速超100%。
有业内人士表示,储能行业表现最火的时候,从下游到上游,大家都在拼命签订单,产能完全跟不上。在需求井喷的刺激下,国内储能行业大大小小的项目快速上马。有研究机构统计数据显示,仅在2022年储能电池相关扩产项目达到26个,投资金额超3000亿元,规划产能达到820GWh。涉足储能的企业数量也在急剧增长,初略估算新增数达到3.8万家。
今年以来,储能投资继续延续去年的高增长态势。今年1至11月,已有超过100家储能相关企业推出扩产规划,计划投资金额超6000亿元。按照规划,储能电池及系统集成项目建设产能已超过1.5TWh。不过由于头部储能电池企业此前已基本完成产能布局,从整体投资情况来看,今年储能投资主体多为此前尚未布局产能的二三线电池企业及新入局玩家。
从今年9月份锂电行业的投资情况来看,相关数据显示,在九月份30个涉及到电池的投资项目中,其中有20个项目明确与储能相关,占比高达66.7%。包括狮力达、诺德股份、南都电源、欣旺达、中贝科技、国投集团等宣布大手笔投资储能项目。其中狮力达储能动力电池项目更是以200亿元金额及26GWh规模,成为九月份锂电领域单笔投资最大的项目。
而在10月份统计在内的24个锂电项目当中,围绕电池的投资项目有14个,这其中又有多个项目与储能相关。其中就包括平煤神马60GWh储能及动力电池项目、为方能源20GWh钠电池电芯项目、国电投新型钠电池及储能项目、保力新储能产业基地项目、荣盛盟固利新型平板长寿命储能电池项目等。虽然投资节奏有所减缓,但储能依然是重点布局对象。
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表示,除了消费电池和动力电池企业加码储能业务,其他领域的企业也纷纷跨界进入储能产业。此外天眼查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新增注册储能企业有3.8万多家,而今年以来新增企业数量规模已突破5万家。截至今年12月5日,国内涉及储能的相关企业数量已经超过10万家。而这其中不乏医药、服装、化工、地产等跨界的巨头。
目前情况来看,一方面是各路势力对储能行业的积极布局,而另一方面储能市场也确实没有令到大家失望。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达到110.2GWh,同比大幅增长73.4%,其中国内储能电池出货量为101.4GWh,占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的92%。然而就在储能产能迅速扩张后,大家才缓过神来发现产能扩得有点猛,对终端需求过于盲目乐观。
市场增速放缓 蓝海迅速转红
储能赛道的巨大前景以及多重利好之下,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资本和新玩家涌入。有业内人士表示,本轮储能布局热潮很大原因在于对储能未来的市场预期太高,导致大家在看到储能在双碳目标中所扮演的角色后,纷纷选择投资扩产、跨界入局,沾边的不沾边的都在布局储能业务,做不做得好先做了再说。这导致储能市场增长跟不上扩产步伐,凸显过剩隐忧。
行业人士认为,新型储能的市场需求是确实存在的,但是市场需要慢慢打开,整体的需求并不能直接转化为短期内的销量,这期间会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很显然这个时间差并未受到大家的重视。数据显示,当前国内储能电池产能已超230GWh,而研究机构预计今年储能的整体出货量不足180GWh,目前部分企业产能利用率已从2022年的87%下降至不足50%。
同时市场需求增速放缓,也加剧了储能行业的阶段性产能过剩。作为便携式储能及户用储能的重要应用市场,去年欧洲市场户储市场突然爆发,渠道商争相囤货导致供应过剩,随着欧洲能源危机的阴霾逐渐消散,电价回落,欧洲户储需求放缓,库存积压严重。业内人士分析直到明年上半年,欧洲户储市场大概率都会处在去库存阶段,很难产生新的需求订单。
工商大储方面,以美国、英国等为代表的大储能应用市场并网缓慢。而国内储能锂电池出口占比较高,传导至系统装机和电池端的需求放缓。机构认为,美、英储能市场并网延迟的主要原因可以概括为并网研究流程繁琐和电网改造费用高昂两点。而在国内市场,大储能的订单又被牢牢把控在头部企业手中,绝大多数企业想要从中分一杯羹,并没有那么容易。
于是产能过剩压力很快显现出来。有企业表示,现在储能市场越来越难做,我们年初备的货现在还在仓库里堆着,没有客户要。去年这个时候储能产品供不应求,见此情形大家都在拼命的备货,现在仓库堆满了,结果却又没人要了。面对着巨大的库存压力,从今年以来储能行业内的价格战愈演愈烈,其中不乏很多即便亏本也要抢订单的企业,主打低价策略。
从央国企发布的储能系统采集订单中标情况来看,从去年开始储能系统中标价格便开始持续走低。公告显示,2022年年初储能系统中标价格最高峰时曾达到1.72元每瓦时,到年底则降至1.5元每瓦时左右,进入2023年更是呈现断崖式下跌。其中,储能系统9月中标均价已降至0.99元每瓦时,同比下降35%,环比下降8%,与年初相比更是大幅下降50%左右。
而到了10月份,储能系统加权中标均价为0.87元每瓦时,较9月均价持续下降。近期国家电投2023年度储能系统电商化采购部分开标,该招标采购规模为5.2GWh,包括4.2GWh磷酸铁锂储能系统和1GWh液流电池储能系统。其中在0.5C系统报价中,企业的最低价格已经到了0.644元每瓦时。储能市场暴涨暴跌,让身处其中的从业者犹如坐了一次过山车。
受到储能系统降价的影响,储能电芯的价格也在持续下降,根据最新招标情况看,储能电芯集采价格已经达到0.3元至0.5元每瓦时的区间。此前更有消息透露,国内部分主流储能企业的电芯价格已低至0.25元每瓦时的冰点。楚能新能源董事长代德明此前提到,到今年年底前储能电池价格不会超过0.5元每瓦时。目前情况来看,储能电芯最终价格可能更低。
然而即便如此,相关企业仍然还在低价大量甩货。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首先随着头部企业大幅扩产、新进玩家大量涌入,储能行业竞争格局混乱,企业需要以低价抢夺市场;二是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储能电池不断降本;三是原材料价格走低,和新材料碳酸锂价格已跌破10万元,带动行业整体降价;四是储能项目用电芯有着三个月新电芯的硬性要求。
价格战冲击下,储能上市行业业绩承压。今年前三季度,涉及储能业务的51家A股公司中有近四成的企业净利润同比下滑。特别是在第三季度,有超过半数的公司净利润出现明显的下滑。业绩报表显示,鹏辉能源今年Q3营收和利润出现双双下滑,其中净利润约为2300万元,同比大降88%;另一巨头派能科技Q3单季度净亏损3831万元,出现由盈转亏。
行业泥沙俱下 生态如何维护
毫无疑问,价格战对于储能行业的影响是巨大的:上游供应商在价格下跌的背景下,业绩持续承压,容易对于公司的经营、研发产生影响;而下游采购方则会对比价格优势,容易忽视掉产品性能亦或是安全问题。产品价格疯狂下跌,同时储能标准体系并不完善,叠加不可忽视的安全隐患,目前整个储能行业处于内卷的状态,很大程度上阻碍着产业健康发展。
在价格战的阴霾下,储能行业内以次充好现象严重。吴凯就提到,某些企业宣称自家储能产品保障25年寿命,循环寿命达到12000次甚至15000次,基本上都是口头承诺。很多前期投运的功率型储能项目,宣称10年预期寿命,实际运行不足3年就大面积退役。投运的能量型储能项目,承诺寿命20年,实际运行仅3到5年就出现各种问题,指标大幅缩水。
除了标称寿命造假,部分电芯性能严重缩水。能仓科技总裁王春翔表示,对储能系统企业来说根本不敢使用价格很便宜的电芯,低价电芯性能普遍存在不足。比如同样是280Ah规格的电芯,质量好的产品可以达到295Ah、300Ah甚至更高水平。而低价电芯出厂容量基本上不足280Ah,且存在内阻大、自放电高、尺寸偏差大等问题,使储能系统性能非常差。
此外整体来看,当前海内外储能事故频次还处于比较高的阶段,而事故的原因多是由电池引起的,尤其是投运多年之后的储能系统。而且近些年,发生事故的储能项目所用电芯也有部分来自头部电池企业,可见即便是资历深厚的头部企业依然无法保证安全问题,更何况那些新入局的企业。低价电芯大行其道,容易造成安全事故,导致整个储能行业发展减速。
吴凯表示,我们希望储能行业呈百花齐放的情况,比拼技术、设计、安全性等,而不是偷工减料拼低价,虚假承诺。更有业内人士提到,国内储能产业须通过技术进步,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提升产业竞争力。具体措施包括加快长寿命储能电池研发,提高质保标准等。储能电池产能过剩也不全是坏事,会促使生产厂家持续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扩大应用场景。
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表示,储能行业没有最卷,只有更卷。但是产能过剩、制造业过剩并不是坏事。过剩带来了价格下降,带来了行业的进步。如果哪家企业在不牺牲产品品质的前提下实现降本增效,那对于行业的发展其实是有推动作用的。对下游业主来说,价格下降意味着初始投资成本降低,在盈利模式短期内无法变革的情况下,储能经济性得到提升。
而且对于企业来说,价格竞争只会影响到部分企业。亿纬锂能负责人认为,储能市场的价格竞争是肯定存在的,但仅存在于部分企业之中,只会降价而不具备产品、技术持续迭代能力的公司,无法长久跻身更好的市场竞争中去。宁德时代也曾提到,公司依靠产品本身的性能和品质参与竞争,而非低价策略。如果牺牲产品性能品质抢订单,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在鼎峰储能执行董事胡麒麟看来,碳酸锂价格如果继续走低,那么电芯的价格还将继续向下浮动。资源、资金和技术将成为未来储能企业持续发展的三大关键要素。未来头部企业是既有资源,又有资金和技术;中间梯队企业或有资源或有资金或有技术;末端企业既没资源又没资金还没技术,势必要被市场淘汰。储能行业就像万人过河,最后真正上岸的不多。
胡麒麟认为,头部企业对上游锂矿资源及全产业链的布局,使其对于储能电池成本的把控也要远强于外采企业。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储能企业能否通过掌握自有矿产资源提升成本控制力、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显得极为关键。对于那些不占成本优势的储能企业来说生存变得十分艰难。远景能源储能事业部总经理郑汉波直言,到明年80%的储能企业会倒下。
据亿纬锂能预测,2024年储能行业的增速会加快,因为电池价格下降到目前位置,已具备较好的经济性,同时海外市场对于储能的需求预期还会保持较高的增长。储能企业未来面临的究竟是机遇还是挑战,对于不同的企业,往往有着不同的答案。但无论如何,整个储能行业的发展最终还是需要企业来买单。在这之前,企业需要练好内功,追求高品质发展。
总体来看,储能行业是长坡厚雪赛道,尽管当下行业存在些许乱象,但储能行业长期向好的趋势不变。不过对于储能的监管也有待加强,要注重实际效果,而不只是成本导向,扭转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把那些口头天花乱坠,而不注重品质的企业出清,产品性价比高的企业将胜出,头部企业优势将被夯实。大浪淘沙、优胜劣汰,让储能行业逐步回归健康发展。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精选导读
关注我们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