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储能行业寡头效应明显 倒逼企业技术升级

作者: admin 来源:文/行行 时间:2024-08-20

[摘要]得益于储能装机量的快速增长,八成储能企业今年首季度实现营收和净利润双增长。不过储能企业产品量增价减的特征也越发明显。不得不承认,行业虽然在高速发展,但激烈的市场竞争不足以让大家美美与共,业绩两极分化难免,竞争归根结底还是寡头之间的博弈。

当前在动力电池领域内,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全球市场,宁德时代、比亚迪均占据着绝对头部的位置,虽然中创新航、亿纬锂能、国轩高科等企业奋起直追,但从市占率看,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事实上,自去年以来,动力电池市场的头部企业与二、三线电池企业的差距变得愈发巨大,以宁德时代、比亚迪为代表的头部企业地位稳固,多数企业面临洗牌困局。

前不久亿纬锂能董事长刘金成坦言,梳理2023年的行业数据,有个清楚的逻辑,动力电池领域里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两强的格局表现得更加显著。除了市场份额占据优势外,更重要的是两家企业都赚钱了,其后的兄弟们各有各的优势,目前也各有各的难处。当前动力电池这个行业的特征是你想卷都没资格,因为前面有两个老大,谁卷得过比亚迪和宁德时代。

他同时还提到,电池行业特别是动力电池行业不是小买卖,都是重资产的投入,动辄上百亿甚至是几百亿的投资,如果战略误判踩错了技术方向,到时候再掉头调整难度很大。亿纬锂能坚持多种技术路线并举,从而避免战略误判。亿纬锂能将专注于全场景锂电池方案,加速万物互联,为全球合作伙伴提供合作研发、技术授权和服务支持,共建可持续的未来。

诚如刘金成所说,对于多数二三线玩家来说,汽车动力电池只是其业务的小部分,不想卷也卷不动,因此更多企业将目光投向储能领域,并取得不错的成效。以亿纬锂能为例,相关数据显示,当前亿纬锂能储能电池业务营收已反超动力电池。今年首季度,亿纬锂能储能电池出货量为7GWh,同比增长113.1%;动力电池方面,出货量为6.45GWh,同比增长仅6%。

新型储能寡头效应显现

在2023年,国内新型储能行业经历了市场大增、价格大跌的历程。去年新型储能装机的年增幅创下了规模化发展以来的新高,提前两年完成了国家十四五规划中设定的3000万千瓦新型储能装机目标。根据行业数据推算,2024年我国新增装机将超过35GW,有望连续第三年单年新增装机超过累计装机规模。从近期相关企业的首季报上,可以印证这个趋势。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国内储能相关概念股共有232家企业,今年首季度86.6%的企业实现盈利,其中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超100%的企业占比超过35%。其中宁德时代以105亿元净利润继续保持其行业龙头地位,比亚迪、阳光电源、洛阳钼业、正泰电器、亿纬锂能、汇川技术、中天科技、藏格矿业、华友钴业等九家企业分别位列第二至第九位,差距明显。

单从锂电池企业营收情况来看,宁德时代虽然营收略微下滑,但净利润依旧保持增长。其在首季度实现营收797.7亿元,同比下降10.4%;归母净利润105.1亿元,同比增长7%,扣非后的净利润为92.4亿元,同比增加18.5%。值得注意的是,这也是宁德时代连续四个季度保持单季度百亿级净利润,同时其首季度毛利率为26.4%,创下过去十个季度的新高。

宁德时代作为全球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出货量双料冠军,此前便确定了电化学储能+可再生能源发电、动力电池和新能源车、电动化+智能化的三大战略发展方向。近两年来公司的储能电池规模和收入不断增长,同时还向储能系统集成环节延伸。2023年公司储能系统营收超599亿元,毛利率为23.8%。可以说无论是营收规模还是毛利率,都位居行业前列。

据比亚迪公布的2024年首季报显示。报告期内比亚迪实现营业收入1249.4亿元,同比略微增长约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约11%至45.7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非净利润为37.5亿元,同比增幅为5.2%。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去年第四季度1800亿元左右营收规模及86.7亿元的净利润,增速有所放缓。毛利率21.8%,同比增长4%。

比亚迪早在2008年便进入储能领域,并较早进军海外市场,目前公司的储能电池和系统业务均位居头部阵营。2023年12月,比亚迪为强化旗下储能品牌,将深圳坪山弗迪电池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深圳比亚迪储能有限公司。前不久还有消息显示,比亚迪旗下子公司弗迪电池已与特斯拉达成上海储能超级工厂的供货协议,计划于明年向特斯拉供应储能电芯。

亿纬锂能今年首季度亿纬锂能实现营收93.2亿元,同比下滑16.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6亿元,同比下滑6.5%。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亿纬锂能储能电池业务营收已反超动力电池。今年首季度,亿纬锂能储能电池出货量7GWh,同比增长113.1%;动力电池方面出货量为6.45GWh,同比增长仅6%。销售毛利率为17.6%,继续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对比2023年全年数据来看,亿纬锂能储能电池的营收占比正在不断上升,从2023年上半年的30.8%上升至2023年全年的33.5%。与此相对应的是,亿纬锂能的动力电池营收占比持续下降,同期从52.7%下降至49.2%。虽然业绩下滑,但对于国内外储能市场的发展,亿纬锂能方面表示乐观,预计今年全年将保持30%以上增速,出货量规划目标在50GWh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欣旺达此次虽未能进入TOP10榜单,却赢得了营收、净利润双增长。今年首季度欣旺达实现营业收入109.7亿元,同比增长4.7%;实现净利润3.2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93.4%。有欣旺达内部人士表示,今年首季度是公司历史上最好的季度。虽然今年公司储能业务具体营收未知,但去年欣旺达储能业务收入达到11.1亿元,同比大增144%。

与上述企业相比,专注于储能电池领域的派能科技表现逊色很多。据其首季度报显示,期内派能科技营收为3.96亿元,同比下滑7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400万元,同比下降99.1%;扣非后净利润为亏损842.8万元。需要注意的是,派能科技近三个季度业绩表现不佳。据其去年年报显示,去年三季度、四季度分别亏损3831万元、1.39亿元。

然而几家欢乐几家愁,有超过8成的企业盈利,自然就有超过1成的企业亏损。根据孚能科技发布的2024年首季报显示,期内公司实现营收29.2亿元,同比下降21.7%;扣非后净利润为-1.8亿元,较去年同期的-3.6亿元有所收窄。而根据孚能科技年报显示,2023年孚能科技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净亏损18.6亿元,较2022年同期亏损幅度扩大。

瑞浦兰钧虽为公布2024年首季度报,但其2023年的表现也不佳。今年3月,在香港成功上市4个月后,顶着世界镍王之子头衔的瑞浦兰钧发布了首份年报。年报显示,该集团去年实现收入137.5亿元人民币,同比减少6.1%。公司净亏损激增至19.4亿元人民币,同比大减超过300%。毛利为2.93亿元,相比2022年下降73%。亏损金额甚至已超过孚能科技。

业内人士认为,得益于储能装机量的快速增长,绝大多数储能企业在今年首季度实现营收和净利润的增长。不过受到原材料价格下跌等因素影响,叠加产能过剩和价格战因素,储能企业产品量增价减成为明显特征。不得不承认,行业在高速发展,但激烈的市场环境不足以让所有企业美美与共,寡头效应日益明显,储能之争归根到底还是关于行业寡头的博弈。

综合上述内容不难看出,当前储能电池企业业绩两极分化严重,盈利状况冰火两重天。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品牌影响力、资金、产品品质、规模、成本、渠道等要素关乎储能电池企业的生死成败。而从更长的时间维度来看,去年排名前十涉及储能的企业,年营收均在500亿元以上,营收规模上占绝对优势,也让其他企业望尘莫及,想要突围显得比较艰难。

生存环境恶化倒闭技术升级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储能电池的制造难度,曾毓群曾表示,储能电池大家觉得会比动力电池好做很多,所以都在布局,储能其实也不好做。1GWh大储能项目需要150w颗电芯,再加上其他零部件,相当于大飞机,PPB级别故障率都不够,包括一致性和安全性、长寿命都是非常重要的。刘金成也表示,储能行业最终还需要回归本质,努力提高技术和质量水平。

在这样的背景下,针对储能行业各家企业也是新产品、新技术层出不穷。今年4月比亚迪推出针对储能的全新魔方系统MC Cube-T。消息显示,该系统采用大容量长刀电池,首发CTS技术,将电芯直接集成到系统;支持单魔方任意组合、单系统任意容量,同时系统采用紧凑型设计,占地面积小,相比前代减少最高24.7%。拥有6.432MWh容量,已经开始交付。

而此前不久,阳光电源在北京发布大型储能系统PowerTitan2.0,该产品也是全球首个10MWh交直流一体化全液冷储能系统。该系统首创电池单元与PCS融于一柜,省去了PCS等设备占地及维护空间,百兆瓦时较传统系统节省29%。同时该结构也可以保证产品在出厂前可完成预安装以及预调试,免去现场PCS安装、直流接线、通讯测试、充放电测试四大环节。

此外海辰储能也发布系列液冷储能系统预制舱。官方资料显示,该系统采用海辰储能自主研发制造的314Ah电力储能专用电芯,循环寿命可达1.1万次;20尺单舱电量从3.44MWh提升到5MWh;采用采用模块化配置,可灵活组态,支持肩并肩排布设计,而且支持不同容量配储方案,适配快速变化的项目需求;电芯一致性高且温差≤3℃,能有效减缓电池衰减。

尤其重要的是,储能行业激烈的市场竞争,正推动着行业加速进入大储能时代。今年6月欣旺达动力重磅发布命名为“欣岳”的全新625Ah超大储能电芯。该电芯容量625Ah,能量密度430Wh/L,比314Ah电芯提升8.8%+。此外单电芯精准两度电,可助力20尺集装箱能量提升至6.5MWh,比5MWh提升30%+。同时实现3至5年灵活零衰减,25年超长服务寿命。

瑞浦兰钧也正式发布“问顶”625Ah储能电芯。该电芯基于刀片形态,采用叠片工艺,体积能量密度达到430Wh/L。为保证电芯安全性能,其采用创新的热电分离技术,将热失控排气空间和电气空间完全隔离,当出现单体电芯热失控时,能有效避免向邻近电芯蔓延,以保证整站安全。同时电芯采用2000V绝缘高压设计,可有效降低储能装配初始成本及损耗。

与欣旺达同一天,楚能也发布625Ah全新储能专用电芯,该电芯平衡安全、成本、能量密度及能量效率、一致性、循环寿命六个维度的综合性能。将防爆阀与极耳进行物理隔离,实现热电分离。通过优化叠片工艺,降低内阻,提升产品能量效率,0.5P能效高达96%,同时电芯的能量密度超过430Wh/L,相较上代产品提升8%以上,系统体积成组效率提升19%。

此外包括亿纬锂能、蜂巢能源、海辰储能、天戈能源、南都电源等多家厂商正式官宣500+Ah储能电芯产品,而海辰储能甚至推出了1130Ah的电芯产品,在厂商高涨的热情下,更大容量电芯的问世也只是时间问题。超大容量电芯的推出,不仅促进了储能行业快速发展,同时企业通过大容量电芯打造差异化方案来提升核心竞争力,以应对储能市场激烈的竞争。

而除了在产品和技术上下功夫,部分企业也将海外布局提上日程。回顾2023年,国内锂电池企业出海速度加快,在全球储能市场的渗透率正在快速提升。宁德时代、瑞浦兰钧、亿纬锂能、海辰储能、鹏辉能源等2023年在海外签约订单数,最高可达几十吉瓦时,成为相关储能企业业绩增长的重要推手,同时也拉动着国内企业在全球储能市场的渗透率提升。

总而言之,当前储能行业残酷的市场竞争考验着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亿纬锂能董事长刘金成表示,做储能电池天生需要坚持长期主义,对于质量本身有很高要求,下游客户会了解电池厂的口碑和历史业绩。电池厂在2023年已经出现分化,2024年将会是分水岭;电池厂财务状况也会成为客户的重要考虑因素。采取低价策略很难撼动头部企业,而且不可持续。

不过面对着头部企业带来的巨大压力,储能企业对于未来经营目标仍有着不同期望。刘金成就表示,2024年亿纬锂能的经营目标是精耕细作、颗粒归仓。其中在储能电池方面,努力在今年和明年把交付量排名进行提升,逐步提高Pack和系统的交付比例;瑞浦兰钧方面也表示,希望通过调整产品价格、提高生产效率等方式,能够在2025年实现盈利的目标。

研究机构预计,2024年储能新增规模将达到180GWh以上,市场前景可期。同时储能产业正经历的残酷竞争与洗牌周期,具备技术引领、渠道和品牌,以及优质产能的企业将更有希望在市场中立足,而缺乏竞争力的则极有可能将被淘汰出局。对于储能领域率先布局者的企业而言,不断强化储能电池技术、产品优势,将是市场洗牌和激烈竞争中持续领先的根本。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