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

放出量产时间表 FMC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迎考

作者: 刘洋 来源:北京商报 时间:2017-09-09

[摘要]业内人士认为,目前颁发的新能源车生产资质仍未脱离汽车产业生态圈,资金实力、生产规模以及产品成熟程度,是考量一家企业是否具备新能源车生产能力的重要标准,而新造车企业的不确定性,成为生产资质难落地的原因之一。

从最初的“PPT”造车到“真刀真枪”拿出量产车型,新造车企业离实现造车梦越来越近。9月7日,新造车企业FMC(知行汽车)正式将品牌定名为“拜腾”,英文名称为“BYTON”,并宣布首款纯电动车型将于2019年上市。跳过了纸上谈兵的“PPT”造车阶段,FMC直接公布品牌及量产车上市信息以及在南京投资建厂等,似乎预示着杀入市场已箭在弦上。但是,缺失的一纸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让FMC离“圆梦”还有段距离。


布局3款新车

品牌叫什么、首款车型如何定位……这些问题可能是FMC总裁兼联合创始人戴雷近期需要回答最多的问题。9月7日,FMC方面给出了答案,正式公布品牌中文名称为“拜腾”,英文名称为“BYTON”。同时,对于首款车型定位,FMC方面表示,首款产品定位于纯电动中型SUV,将于明年CES展上全球首发,并于2019年正式上市。同时,FMC还计划于2020年和2021年推出MPV和轿车。

据了解,戴雷和CEO毕福康分别具有在英菲尼迪和宝马的高层管理经历,这也意味着拜腾未来的高端市场定位。拜腾首款纯电动中型SUV不仅瞄准特斯拉,还将竞争对手锁定为奔驰、宝马、奥迪等豪华品牌。

FMC官方称,首款车型的车身长度将达到4800毫米,轴距可达2950毫米。同时,该款纯电动SUV提供60千瓦/小时和90千瓦/小时两种容量的电池组供选择,最大续航里程分别为350公里和500公里,而该车型0-100公里/小时加速时间将为5-6秒,无疑将对手瞄准特斯拉。

FMC瞄准的是国内豪华车细分市场。戴雷称:“我们拿奔驰、宝马、奥迪作为标杆,希望产品能够达到或超越他们。”

全国工商业联合会汽车经销商商会专家顾问颜景辉认为,虽然瞄准市场份额增长最快的国内细分市场,但是对于成立仅两年的FMC来说,在并无造车经验和品牌积累的情况下,欲抢占传统豪华品牌市场份额并非易事。

加入产能竞赛

在公布品牌及车型前,FMC已经在南京开始建立工厂,总投资为110亿元、产能为30万辆。该项目将分为三期,第一期产能为10万辆,以后会逐渐扩张。戴雷表示,目前FMC的生产主要在中国,还没有其他地区的计划。FMC的全球总部、研发中心、生产基地均设在南京。“明年,我们将在全球开始逐步接收车型预订。”他说。

随着FMC在南京建厂,新造车企业正在国内打响产能竞赛。目前,我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支持力度持续增加。去年,在国务院引发的《“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显示,到2020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能力达到200万辆、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国共有超过200个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项目落地,规划产能约2000万辆。其中,新兴造车企业的规划产能总量达368.5万辆。

值得一提的是,在各新造车企业加紧上马产能的同时,投入资金的持续性也成为关注焦点。戴雷透露,目前FMC已经进行三轮融资,融资金额接近3亿美元,将用于产品研发方面。

业内人士认为,是否拥有资金的持续投入能力,将考验FMC等新造车企业在产能竞赛的备战能力。据统计,各新造车企业的工厂建设资金动辄需投入数十亿元。

生产资质落地难

事实上,蔚来汽车采用的代工模式,不仅能解决资金难题,也解决了未取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带来的尴尬。我国采用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制度,新造车企业只有获得生产资质,才能使产品落地,但是新造车企业均未获得该生产资质,这意味着新车规划仅是“空中楼阁”。目前,蔚来汽车、奇点汽车在建立工厂的同时,采用与传统车企合作代工的方式,解决了车型落地的难题。

对于FMC是否会采取代工形式落地,戴雷明确表示,目前没有代工的计划。“FMC正在准备申请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作为该资质的审批部门,国家发改委关注企业是否能够做出好产品、产品是否安全达标、能否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是否独具特色及核心竞争力等,FMC拥有优质的造车能力、能把产品做得安全,知识产权属于中国,这些都是关键。”

按照《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办法》规定,新建纯电动乘用车项目需先向地方发改委提出申请,获得核准后,再由地方发改委向国家相关部门递交申请。同时,新建新能源车企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后,还要通过工信部“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取得生产资质。目前,国家发改委已经颁发了15张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均为传统车企或拥有相关造车背景的企业,新造车企业无一入围,各企业正在提交申请或排队等待批复。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颁发的新能源车生产资质仍未脱离汽车产业生态圈,资金实力、生产规模以及产品成熟程度,是考量一家企业是否具备新能源车生产能力的重要标准,而新造车企业的不确定性,成为生产资质难落地的原因之一。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