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业内普遍认为,由于BMS市场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技术实力参差不齐,再加上随着今年的补贴退坡,价格战的博弈将会愈加明显,从而导致BMS市场洗牌淘汰赛加速,与此同时BMS市场也将由分散变为集中。
回顾2017年,整个动力电池行业经历了日新月异的发展。面对政策的大起大落、资本的风起云涌、技术的不断革新,作为动力电池产业链核心组成的BMS不得不凝聚实力,凝炼更好的技术,以抢占更多的市场。
时间进入2018年,补贴调整已在春节之前公布,补贴下降已是板上钉钉的事情,而对于BMS企业来说,严格控制BMS成本成为今年必啃的一根“硬骨头”。值得关注的是,虽然降价已是必然趋势,但BMS由于“被逼”下调产品价格幅度较大,不少企业表示难以承受。
对于今年BMS市场环境的预测,业内普遍认为由于BMS产品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企业的技术实力参差不齐。并且,伴随着今年的补贴退坡,价格战的博弈将会愈加明显,再加上来自各方势力的抢滩入局,有望推动今年BMS领域的洗牌和淘汰的速度加快。
与此同时,BMS市场也将由分散变为集中,BMS行业大浪淘沙局面将会逐渐显现,而由此受此影响最大的当属第三方BMS企业。因此,以技术创新为导向、严控品质与成本、与新能源车企、电池企业形成深度合作绑定的第三方BMS企业,才能在激烈竞争中大概率胜出。
2018年BMS价格再降20%
BMS作为新能源汽车“大脑”,缘于其本身的重要性以及较高的技术壁垒,早已成为国内整车厂、电池及PACK企业和独立第三方BMS企业三股势力的“必争之地”。据了解,当下国内的BMS水平与国外有着显著的差异。
深圳市超思维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文艺认为,单纯从技术来看,国外的BMS专利技术、理论知识相较于国内会更好一些,但是在企业规模和产品的实际运用上,国内已经可以和国外相媲美。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补贴退坡、原材料涨价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之下,降本提质俨然成为今年整个动力电池行业的主旋律。
据悉,去年的BMS价格浮动比较大,不同产品价格降幅不同,相比于去年的总体降幅在10%-20%之间,其中最大的降幅度达到了50%以上。而在今年成本重压之下,预计价格将比2017年再降20%左右。倘若BMS价格在2018年再降20%,BMS企业要想存活,务必要想出更好的解决之道。
对此文艺坦言,补贴退坡倒逼车企向动力电池企业大幅降价,而上游原材料的价格起伏较大,成本下降必然会向整个供应链传导,BMS作为动力电池生产其中一环,价格下降是一定的,但是动力电池成本控制主要还是在电芯成本上,并且去年BMS价格已经下降的足够低了,利润空间已经被压缩的很厉害,今年降价的幅度应该会相对平稳些。
动力电池了解到,由于BMS价格占整个动力系统的价格比重较小,导致部分企业不重视该领域的研发与创新,使得市场上BMS产品技术良莠不齐、同质化严重,并且价格也是参差不齐、任性妄为。
业内人士表示,降价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再正常不过的了,但是如果出现价格骤降容易造成行业乱象甚至是行业恐慌。而动力电池网观察发现,目前BMS行业的确存在价格乱象,根据分析,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之下,造成价格乱象的原因主要有三大因素:
一是市场竞争加剧,价格战成为少数企业获取市场的非正常手段;二是BMS企业对自身技术创新的重要性的认知不够;三是,BMS技术标准以及政策要求迟迟未完善。
但综合来看,价格下行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不可逆转。而市场价格战早已打响,从具体实施措施来看,采取通用化、集成化、功能简化、规模化生产等措施是第三方BMS企业普遍认可的降成本方式。
事实上,BMS制造成本本身也在下降,下降的原因主要来自以下两方面:一方面,随着应用规模的扩大,BMS的电路板和芯片的更新换代速度、量产规模都在快速提升,BMS的成本在下降;另一方面,随着补贴退坡,动力电池企业降本提质要求也必然对BMS提出非常严格的挑战。
“提质降本是2018年的主旋律,首先要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基础上进行品质提升,加强标准化、模块化、自动化生产。”文艺认为,降本不能简单粗暴的去压低价格,应该依赖于前期设计,在管理过程中实现成本的下降。
好消息是,即使市面上的BMS价格下降,BMS的市场蛋糕还是相当可观的,有机构预测到2020年,电动汽车BMS装机量将超过200万套,市场规模将达到91亿元,市场蛋糕这么大,也给大家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市场由分散趋向集中
众所周知,BMS技术对于整车而言非常关键,肩负着电池参数监测、电池状态估计、在线故障诊断、充电控制、自动均衡、热管理等至关重要的电池保护功能。然而国内BMS的先期发展以及研发体系,决定了第三方BMS企业的诞生并牢牢控制着市场。
相关数据统计显示,2017年新能源车型中,电池厂自营BMS占40%左右,第三方BMS占35%上下,BMS+PACK模式约占12%,整车厂自营BMS约占13%。由此可见,第三方BMS企业仍然在BMS市场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而造成第三方BMS企业为主的这一现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由于技术沉淀不足和成本要求等因素,整车厂一开始对BMS技术涉及较少,入局稍晚;二是,新能源汽车的迅猛发展带动了BMS企业的发展,再在加上BMS门槛低,助长了大部分入局者的信心。
事实上,在国内第三方BMS企业占据主导的市场格局已经悄然改变。文艺预测,未来第三方BMS市场除了形成少数行业巨头之外,大多数的BMS企业都将会携手整车厂和电池厂进行合作与融合。
不可否认的是,国内整车厂插足BMS技术正在逐步增加。目前,整车厂和电池厂通过兼并购、参股控制第三方BMS企业案例正在不断增多,这也将成为未来的一大趋势。
2018年补贴退坡已成定局,整车和电池厂会优先考虑参股或兼并购技术实力占优、产能充足保证、性价比占优的第三方BMS企业,技术薄弱的第三方BMS企业将会面临被淘汰的局面,与此同时,BMS市场也将由分散变为集中。
业内人士分析,BMS企业市场格局的转变,未来国内动力电池的发展将会面临以下几点趋势:
趋势一: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未来BMS的技术将会更加智能化和数据化,而掌握更多BMS实验开发、制造以及梯次利用等环节电池数据的BMS企业将更具有竞争力。
趋势二: 价格下降成为趋势,去年动力电池BMS价格整体下降了20%,毛利率下降了不少,今年价格继续下降,但是幅度不会超过去年。
趋势三:掌握核心技术竞争力强的第三方BMS企业有望胜出,相较于整车厂和电池厂。同时,第三方BMS企业将会加强和电池企业或者整车厂的合作与融合。
趋势四: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乘用车市场最大,但竞争也最为激烈,部分技术实力入局较晚的BMS企业开始着手于细分领域。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